“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十三歲的女孩,被人丢棄的狗,是最孤獨的個體,任人支配,也任人打罵,她們反抗過、任性過,卻又被人如提線木偶般拉回,拉回他們身邊,做一個随時點頭,時時微笑的木偶,順着大人的心意,順着社會的要求。
影片一開頭,李玩的幾句話,就已展現了她的性格,愛幻想、孤獨、不被人理解,這已經将她與長輩們拉開了距離,爺爺奶奶很寵她,爸爸也很愛她,隻是李玩不是他的全部,他還有另一個家庭,也有了另一個孩子,為了撫平李玩的情緒,讨好李玩,父親買了一條小狗送給李玩,起初李玩對他表現出一副很讨厭的樣子,可孩童的心總是易于融化的,李玩接受了小狗,并給他起了一個偉大的名字——愛因斯坦,李玩愛宇宙,也愛愛因斯坦,狗成了她的朋友,最令她開心的朋友,可這一切卻因一次意外而打破,爺爺帶着愛因斯坦去買菜,狗不見了,李玩瘋狂的找尋他,爺爺奶奶不放心她,出門也一起找,結果卻是狗沒有找到,爺爺摔壞了腿,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李玩被父親打了,這場沖突激烈而虐心,父親的責罵,李玩的哭泣,是不可開交的家庭戰役,而後的父親道歉,愛你,為你好,諸如此類的話,加上父親寬厚的懷抱,化解了這場矛盾,可是真的化解了嗎,在我看來,那隻是弱者對強者的屈服,是道德倫理的捆綁,是表面的風平浪靜。
此後的李玩,接受了父母送她的第二隻愛因斯坦,隻因為她目睹了小狗被弟弟欺負的模樣,正如她的處境,她和愛因斯坦何其相似,人們高興的時候,撫摸、憐愛、滿臉堆笑,憤怒的時候,卻成為了他們發洩的對象,大人們總是善于遺忘,也最易承諾的一群人,李玩的父親看到女兒接受了小狗,答應了她帶她去看展,卻在短短的宴席之間忘得一幹二淨,在他眼中,陪客人喝酒是大事,甚至不惜讓女兒敬酒,可在看到李玩在外面喝酒的時候換上另一副模樣,他不知道女兒不喜歡喝牛奶,不知道女兒心裡在想什麼,隻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她們身上,讓孩子按照他們所畫的軌迹行走,在李玩最需要的時候父親總是缺席,卻在她想要獨立做決定的時候對她的人生指手畫腳。父母可以參與我們的人生,可是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任何一個人都不是誰的附庸,而是自由的個體。

李玩的父親給予李玩的愛,是束縛的愛,給她買狗,允諾她看展,都隻不過是想要讓她乖乖聽話,接受同父異母的弟弟,在宴席上做一個左右逢源的乖孩子,未曾想過李玩要什麼,喜歡什麼,沒有想過聽聽李玩的心聲,他始終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規劃着李玩的人生,也規劃着李玩弟弟的人生,正如影片的末尾,李玩弟弟小小的身影在滑冰場摔了又起培養着父親給予的興趣。
就像李玩所說,或許愛因斯坦在别人家中能過得更好,此時的李玩已沒有了抵抗的力氣,選擇了接受父親的安排,選擇了做父親眼中的乖孩子,很多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在李玩父親身上看到自己家長的影子,不被人理解的青春,以及慢慢消失的堅持,在這種教育下,我們長成了父母眼中最好的樣子,卻不是最好的自己。
影片不同于近年來市面上同類型的青春片,擺脫了狗血的套路,真正聚焦于青春期少年們的心理,赤裸裸的揭開父母與子女之間那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企圖用愛掩飾的鴻溝,終究會變成無法結疤的傷痕。如片名一般戲谑無比,狗、十三,仿佛是在痛罵這個世界,裝成大人而從未長大的僞善的成人,打着“為我好”的旗号,滿足自己心中的虛榮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