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始部分就是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任美国教练的郎平和中国教练的陈忠和,从昔日战友跨越到敌对双方,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戏剧性,然而从结构来说,除了第一场的08年奥运会提前是为了增强影片看点,影片基本可按照传统三幕剧结构来把握,以三场重要比赛作为依托(81年,08年,16年)。
闪回到上世纪青年陈忠和刚刚来到排球场,在我看来接下来的女子排球队出场显得有些多余:一来字幕加旁白式地逐句介绍人物,并不能给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来后面队员们的戏份也不是很多。
少年郎平一出场就举着一个杠铃,这显示出她与队员们不同的气质,通过与陈忠和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她坚韧的性格,少年郎平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演员白浪(郎平亲女儿)的表演,尤其是她脸上的表情。从后面中年郎平巩俐无表情的表演我们可以对比出来,对中年郎平的刻画在性格上远不如青年郎平活跃。
陈忠和这一角色作为主角也作为郎平的伙伴,整体上显得很平面。尤其是前半部分他戏份的重要性和后半部分他的缺席,显得这一角色的戏份不是很均匀。在郎平回国与陈忠和重新见面这一场车戏中,环境的封闭和色调的搭配,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暧昧,这并不符合这一场戏的目的,而且从总体来看,这一场戏并没有使情节有所发展(据编剧说这一场戏份被删掉了不少-详见孟中教授对张冀的采访)。陈忠和与郎平两次喝咖啡场景的照应从侧面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
在最重要的三场比赛的表现上,最富有表现力的就是扣球之前的慢动作+无声的组合,整个影片的比赛中广泛运用到了这种手法。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当最后一个球被扣进去的时候,从有声到无声,无声的时间被大大的扩展了,与之伴随的是日本音乐家轻柔的音乐以及球队队员、教练以及场下观众的反应镜头(关于反应镜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观众席一个脸部印着国旗的女孩的自然表演的特写反应镜头),这种被延长的无声处理与前面的处理方法形成了对比,造成了一种先抑后扬的效果,也是我认为处理的最好的地方。
但是影片的部分小细节我也觉得应该指出一下,比如最后黄渤扮演的角色为什么在16年的时候还在家里用一个类似黑白电视机的老式彩色电视机?为什么黄渤最后没有去现场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