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全員由中國人飾演朝鮮人,在選角上比較成功地凸顯出了當地人風格,尤其是主演張瑞芳這一角色,另外一個塑造的比較有個性的角色是男性知識分子(由《青春之歌》盧嘉川的扮演者康泰飾演,該影片豆瓣詞條沒有收錄)
影片通過主角李善子對不同人群的改造(包括小資産階級商販,沉湎于愛情的知識分子以及自私自利的農民),突顯了集體勞動的重要性,通過對朝鮮人民的描繪很好的起到了社會主義教育的作用。
影片由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以及朝鮮藝術電影制片廠聯合設置,在風格上有着社會主義國家影片的明顯烙印,同時保留着鄭君裡影片的個人風格,和《枯木逢春》等影片一脈相承,在攝影風格(尤其是開頭和結尾)和音樂風格上具有中國古典風格,在情節上運用了誤會等手法。
影片屬于歌頌式的故事片,具有十七年電影的特色以及深厚的時代烙印,通過對李善子這一完全正面形象的塑造,将社會主義理想勞模的形象理想化到了極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