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蔔萬蒼《木蘭從軍》的上映掀起了上海地區古裝片的熱潮,這一時期上海處于“孤島”時期,在抗戰的特殊背景下,一系列通過古裝形式曲折迎合戰争主題的影片應運而生,這一時期拍攝古裝片的公司主要是新華公司,華新,華成兩個公司也屬于新華系統,《木蘭從軍》的出品方是華成,但是很遺憾,在放映的片段裡面沒有前面的字幕部分,也沒有能看到華成公司的LOGO。

下面我将以序号的形式分别闡述對這部影片的感受:

1.在情節上,該片跌宕起伏,設立正反人物,幫助木蘭的友人等形象,使得影片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在木蘭和男主角深情對唱的一場裡面,潛台詞運用的很含蓄,月亮,嫦娥等意象的運用緊密貼合愛情主題,讓人回味無窮,男主角的三次回頭也很工整。同時影片具有喜劇意味,弟弟說話的情節,以及韓蘭根等人扮演角色的一些小心思,自帶喜感。

2.在人物方面,影片削弱了木蘭作為女生在軍營裡的身份困境,而代之以男女(男)感情線索,男主對木蘭一開始的愛慕與其說是男女之愛,不如說是男男之愛,或者說木蘭的角色介于男女之間;韓蘭根作為喜劇人物出現,比較符合性格特征,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在《漁光曲》裡面,但是該片是一個悲劇性結局,但是就人物長相而言,我覺得喜劇中的醜角更适合他;張志直以扮演《神女》中的流氓被廣為人知,在吳永剛的《浪淘沙》裡面也是作為反面角色出場,但是本次他拓寬戲路,扮演了一個叫“順兒”的正直配角。

3.在表演上,陳雲裳一開始的表演節奏以及說話速度比較緩慢,再加上她個人語氣上的口音,會和其他演員産生一些割裂感。

4.在聲音和畫面上

(1)視覺聽覺主題重複出現,和人物情感有機結合;在木蘭跪拜祖先牌位一場戲中,弦樂器彈奏的悲涼音樂出現,而木蘭在軍營中,面對蠟燭(蠟燭這一物件也出現在了家中父母談話場景),想起了父母,這時候相似旋律的音樂再次響起

(2)對畫外空間的多次拓展:父母在商量對策,從畫左傳出了木蘭的抽噎聲,父母向左移動;戰争勝利後人們飲酒作樂,木蘭坐在帳中,聽到了外面男主的歌聲

(3)人物反應鏡頭的有效運用:木蘭聽到父母說話後,鏡頭落在木蘭的反應上,但是聲音來自其他空間,另外影片中有多個鏡頭,長時間運用人物反應,同時用其他人的台詞将畫面有機銜接

(4)打仗場面被簡略交代,多用快鏡頭加疊化,可能是出于技術以及拍攝水平限制,但也很像是早期蒙太奇段落的雛形

(5)插入鏡頭在拍攝中作靜态,銜接起來會有斷裂感,僅舉一例:木蘭在與欺負他的角色們決鬥時用到了小石子,前面是人物做動作,但是切到特寫後是一個完全靜止的畫面

(6)部分小範圍揺鏡頭參與叙事:比如表現軍師和兩個反派投降人物在一起的一個鏡頭運用了左揺,表明他們已經串通一氣

以上是本人對本片的部分文本分析,歡迎大家交流。

PS:今天李道新老師也來到了現場,和學生們坐到了最後面,真是一個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