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翻译电影名字容易让人引起误解,可能使用英文名字更好些《The Horse Whisperer》。那个词Whisperer,一瞬间就可以抓住你的心,展现出一幅画面:在耳边低声诉说,充满理解,摈弃单纯的同情,于温良中包含坚定的理性,于理性中闪烁自然的感性。

1998年,著名导演Robert Redford执导的《马语者》上映,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Nicholas Evans 199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Robert Redford 更是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汤姆-名为经验老道的驯马师,实则成功的心理治愈师。

格蕾丝与好友外出骑马,冰天雪地导致坐骑失控滑倒,雪上加霜,突然而来的大卡车直接夺去了好友的生命。格雷丝的心爱坐骑“朝圣者”脸部受伤,成为没有人可以接近的烈马,几乎成为被判死刑的马匹。格蕾丝遭遇右腿截肢,好友亡故,同学异样的而眼光,青春期的叛逆,所有这些一齐加在13岁的格蕾丝身上,使她几乎丧失了生的希望。

妈妈安妮以纽约都市上层白领的成功者出场,她在职场叱咤风云,说一不二,她多少把这样的作风应用到和女儿的相处中。她没法接受处死“朝圣者”的决定,因为她知道这匹马对女儿的意义。于是她找到了能治疗马匹的驯马师,不惜放弃纽约的生活,千里驱车,在随后的日子中,演绎了女儿成功恢复,自己和驯马师发诸感性爱恋,以理性收尾的感人故事。

英俊的“朝圣者”受到了巨大惊吓,它需要精通“马语”的驯马师疗伤,影片借助这么一个外在的载体,把核心集中在对格蕾丝的心理复原上。

...


穿插在马匹治疗过程中,看似只起辅助作用,不声不响的动作恰恰是影片极力展现的主旨:

妈妈安妮带着格蕾丝,用拖车拖着马匹上路时,格蕾丝放出狠话:“这是你所要做的事,与我无关。”一副不但不领情,不买账的态度,而且完全把自己置身于局外。姑且不论妈妈是单纯地出于为女儿好(这个好也许不是女儿所要的,不是女儿所理解的),但是安妮的做法绝对没错,给与事情一种可能的尝试,这是在不确定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小姑娘的不配合态度,其实是影片所说得心理治愈的大忌,排斥,对抗是最艰难的一道坎,足以让任何高超的办法败下阵来。

汤姆在安妮的邀请下,来到母女俩的住地看望马匹。当他询问格蕾丝要不要一起来时,得到的是冷淡,和最后一刻的松动。汤姆不动声色打量屋子里的母女俩,格蕾丝不经意露出的假腿,汤姆已经像一个望闻切诊的老中医一样猜到十有八九,他一定在在心底为将来的帮助策略打好了底稿。其实在最后一刻之前,妈妈和汤姆丝毫没有强迫格蕾丝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主动的介入效果要比听上去绝对正确的说教有效多了。情绪的对抗事实上比事件本身的毁坏力更大。

...


为了免除牧场和住地的奔波之苦,好心的牧场人腾出空余的房子,邀请安妮和格蕾丝来牧场居住。接近大自然,接近与纽约截然不同的牧场生活,和“朝圣者”朝夕相处,给了唤醒格蕾丝心中希望的诸多机会。汤姆很有分寸地以提供格蕾丝打扫马棚,支付工钱的方式,既锻炼格蕾丝重返生活的能力和信心,又极好地保护了她的尊严。在牧场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汤姆邀请格蕾丝手握炭火烧红的铁块,环抱着格蕾丝给小牛烙上印记。那一刻,灼烧皮肤的烟雾在格蕾丝面前腾起,那种生活勇气的回归远远不是在纽约,在整洁的心理辅导室里的所能给与的。介入生活,体会生活的力量,永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格蕾丝利用打扫马棚之际,越过围栏偷偷观察她的昔日好友,她还和牧场的小伙伴对话,知道了别样的生活。

汤姆不愧是开导人的高手。有一天,他鼓励格蕾丝开车,要知道格蕾丝失去的是右腿。之前爸爸提议去温暖的地方度假,妈妈担心穿起裙子,短裤是再次刺激格蕾丝的诱因。面对消极时,父母采取了回避,保护的办法,汤姆则趋于开放的,坦诚面对的观念,实践中选取可行的,立竿见影的办法。汤姆没有说教式的鼓励,他说开起来看看,再决定行不行也不迟。车子在突然加油中猛然向前冲,汤姆却给与了充分肯定。之后汤姆拉下帽檐,假装睡觉,让格蕾丝自己沿着空无一人的马路开往目的地。想必格蕾丝手心冒汗,肌肉紧绷,但是绝对不难想象,一路战战兢兢开到目的地,收获的信心,信任,面对自己假肢的勇气是小心谨慎的父母永远无法给与的。

...


如果以为汤姆是个大老粗,只会玩一些粗笨的策略,那就大错特错了。格蕾丝想要再次骑马,信心不足从马背掉下来的秘密被小男孩说破,担心女儿受到再次伤害的安妮,如果不是听到汤姆离开屋子时的嘱咐-别把她推向另一边, 她一定会气急败坏把担忧一股脑道出,把刚刚伸出试探触角的格蕾丝赶回到恐惧和安全参半的蜗牛壳里。有时候,父母的焦虑所造成的困难远远胜过事情本身,而传递信息造成的阴影是父母所难以想象的。汤姆的一句话使得母女相拥而泣,说出了各自的肺腑之言,横亘在母女之间的坚冰消融,再也没有比心与心的贴近,肩并肩作战更有益于心理创伤的恢复了。

聪明如汤姆,干练如安妮,他们一定早已互相交换了格蕾丝和朝圣者受伤的前前后后和哪怕最细微的细节,但是汤姆还是要求格蕾丝能够亲口讲述事故当天发生的故事,但他给了格蕾丝无限的时间等待,等待她准备好。格蕾丝终于有一天主动找到汤姆,说出了事情原委,扑在汤姆怀里痛哭,她在诉说中完全释怀,并且得到了汤姆别样的解释:朝圣者是因为太爱她了,才在最后一刻,奋起一击,保护格蕾丝,毁掉了半边脸颊。我愿意相信这样的解释,敞开心扉的瞬间是需要面对事实的勇气作为强大后盾的,面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后一刻决定尝试把格蕾丝与朝圣者重归于好,接受挑战,胆大心细,沉着笃定,这些品质在汤姆身上得到又一次集中体现。

汤姆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小心接近暴烈的朝圣者,他也知道单腿跪地,在无边的牧场等待脱缰的朝圣者,他用眼睛捕捉着马,人埋藏最深的细丝,他懂得用心与马,人交流。

收放自如,没有激进给人的凌厉,没有退让给人的懈怠,是智慧,更是艺术。

在影片的后半部,随着剧情深入,安妮和汤姆坠入爱河,我相信这只是丰满主题之外的一个小小副产品,安妮其实也是治愈格蕾丝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她从纽约大都市纷杂的紧绷中解脱出来,得到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心仪魅力男子,是情理之中自然感情的真实流露。

最终,安妮的理智战胜情感,留下汤姆在高原的草地目送远去的汽车。导演给与了近乎完美的结局:因为汤姆是属于牧场的,安妮割舍不了丈夫和孩子。

美好的爱恋纯洁,就让它像那根游戏的细绳,眨眼间展现神奇,神奇褪去,终究回归平静。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