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波村天气有神出鬼没的风采。夜里暴雨,清晨狂风,转瞬艳阳高照。雨伞是没有用的,只能在御寒与防晒之间转换。伴随着剧烈变化的天气,Why Women Kill迎来了大结局。在看过的仅有几部电视剧中,Why Women Kill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现场演出,一直很沉迷乐队鼓手的表演。为什么呢?节奏。节奏是很多作品的真谛,不只音乐与节奏相关,小说、戏剧均有节奏。节奏就像鼓点,清脆、准确、直接,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感受不到节奏都让人很郁闷。节奏让我们了解何处是叙述的起点,在哪里低回,又在哪里停顿,然后渐强,直到高潮。因为有节奏,在叙述中就会去掉可有可无的杂音,作品的整体性会表现得非常好。马勒说:“评价一部作品光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领会整体的形与质,整体性才能显现作品的价值,才有可能使其永垂不朽。”在我的体验里,能感知作品的节奏对理解整体性特别有帮助。听到作品的节奏在心里响起,就能了解为什么某一部分不可或缺,作品为什么按照这样的架构构建在一起。Why Women Kill的叙述节奏感颇有妙至毫巅之处。

      作为电视剧盲,在开始看Why Women Kill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今年的新剧,一口气看完前面九集,很纳闷为什么没有结局。响亮的鼓点一直敲到接近顶点,就差昙花绽放的一刹那。翻网站才知道,原来每周一集,必须等最后一集大结局。结局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叙述节奏一丝不乱。三段故事,都在最后一集发展到最高潮。而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主,在豪宅易主的时候,竟两两有过交集。从开始的铺陈、渲染、转折,到最强音出现,做得干净漂亮,没有任何杂音和拖泥带水之处。十集剧,节奏一气呵成,不旁逸斜出,让人叹服。

...

图片发自简书App

      Why Women Kill中的三个女主的故事被观众评了又评,似乎里面有很深的社会意义或者直指不同时代的婚恋观,这我真的看不出来。我觉得这剧好,只是因为好看。至于什么观念和意义,是硬往美女面上扑的粉,美女天然好看,好看到已不必敷粉。看剧就像现在随手写下的几笔,夕阳落山,热茶喝到妙处,人暖暖的、懒懒地,把思绪中流淌的无形的东西变成文字,内心已经很快乐,想到意义,未免煞风景。杯中美酒,眼中美景,心上的人,是用来品味的。通过品味,和人生的美好相遇。若是强要加上一些意义,味同嚼蜡。

      第一个六十年代的故事,似乎一幅老旧的照片,叙述方式很像Maeve Binchy的Tara Road,似乎naive到极点的女主,生活在欺骗中,一直不觉知,一直接纳和原谅。看似懦弱,没有勇气,但在每一个选择里,都让人看到爱,看到勇敢,看到生死如一。最单纯的最有力量,故事消散后,会看到极致的美,这种美叫作真勇敢。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前些天看白先勇的《纽约客》,才知道纽约曾有谈起艾滋病色变的时期,很多生命以最痛苦的方式和人世做了缓慢、悲惨的告别。了解这一背景,才能了解Simon身着红裙和Karl的最后一舞。面对死神,人世间知己的告别。就像karl说的:“ You are a glorious party, all by yourself.”不得不说,最喜欢这个故事,喜欢刘玉玲。一个想有一床奢华被子的小女孩,为了钱和虚荣在婚姻里一次次进出,受到打击之后,在自己喜爱的奢侈品环绕中,感叹爱和人生的虚无。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活出了豪气干云的姿态。一个人,成为站在挚爱的人和死亡之间的glorious party。如果可以嘲笑死神,没有人做得比她更好。红裙,最后一次起舞,比爱情更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挚情。无法命名,也无需命名。似乎人世间最深的感情,就是拿来面对死亡的。情深至此,可以一同赴死,也可以庄严、美丽地为另一半送行。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只记下自己喜欢的故事。越来越了解一件事:这世间,最难制造出的,是美。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从不讴歌道德,只是赞叹美。见到美就是见到极致。海伦的美,让人忘记特洛伊战争的成败。在喜欢的故事里,重现了人世的美。美像好的钻石,质地纯净、坚硬,微微转动,就现出璀璨的华彩。当Simon起舞,当Beth嫣然一笑,就像在阳光下闪光的钻石,美丽不可方物。

      女儿昨日买了吉他,古雅,爱不释手。忽然想起以前的校园歌手,抱着吉他弹唱,让多少少男少女为之心折。每一代人的美看似不同,最后又总在某些点上汇合。走多远的路,只为看到美景。希望看完Why Women Kill之后,不为赶路而赶路,而能驻足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人间之至情,都是世上可安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