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写,可能会有出现歧义的地方。有朋友觉得不理解某句的话,可以去原片看看。

太喜欢老师们的聊天啦!

一:

1.维特根斯坦:(语言没有独立的意义,要有语境)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但语言是一种游戏,语言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本质和意义。

2.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

3.福科:话语即是权力,话语是权力的栖息地

《认知的意志》

4.雷蒙德·卡佛:里面没有一个是我,但每一个都是我

5.歌德: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

6.马尔克斯:当你老了,你会清楚的知道你体内的器官的位置

7.《圣约之外:摩西的故事》:他们已经被拯救太多次了,他们已经太累了

8.李敖:不吃亏的哲学 有流量为什么不做,大街上为什么不跟美女打招呼

只要有本领,我打真牌都能赢你,我为什么要打假牌

《传统下的独白》

《老人和棒子》

9.鲁豫: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有了温度和近距离接触,一切壁垒、敌意、偏见就都消失了

我们主持人是没有声音的,我们每天说话, 但其实我们说的都不是自己

10.许子东:公共人物有两个功能:梦和安慰。一个是被崇拜,一个是自己的老去可以安慰粉丝

很多粉丝见到明星后 批评都非常友好了

自己的衰老是最难接受的

理想的社会就是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老没关系,不要衰老,又衰又老

时代列车的主动力:进化论

中国人曾经相信循环论,脸是向过去的。晚清,五四后观念转变为进化论,强调新,年轻。列车往新的,前进的,先锋的地方开。老就变成了要被打倒的东西,旧更加是大家要谴责的东西。五四时是“弑父情结”,巴金,曹禺,王蒙等写老一辈是落后的,要被打倒的。近二三十年,主人公是年轻小伙子,他们对父亲是同情之感。

把每个人放在不同的位子上,在年龄上有一种位置感,而这种位置感,我们称为文化修养

回想我爸爸重复他的故事的时候我打断他,现在想想真是太惭愧了,不该打断他。

11.马家辉:一个现象:男明星(年龄)前面标六开始象征“老”,女明星是“五”

见真人和网络聊天的讯息量不一样

老和年轻不重要,重点是背后引申出来的意思

你以为你年轻,在十来岁的小孩眼中,你是大妈大叔了。我们时代的列车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里做出来的,我们本身就是列车的一部分。

心有大志,就不会老

我突然想到年轻人也蛮累的,我要替年年轻人说说几句话。比方说年轻人,一个20来岁的对着一个60多岁的,他讲话没大没小的,他就把你看成同龄人嘛,一起玩嘛,一起看个展览,一起看个电影,一起唱个K啊,很容易被別人在背后说没大没小,不懂得尊重前辈。可是呢,我很尊重,你对不对,唱K给你先唱,你明明唱歌很难听,像文涛,我还要鼓掌对不对,那这个你又会说我年龄歧视,好像给你压力,巫鸿老师,是我偶像。可是又说你不安,觉得你被到哪裏都被供着,好像爷爷辈什么,你的確是爷爷辈呀,就年龄而论,所以呢,重点在於后面,我把你供成爷爷辈,那个不重要,重要是之后我怎么对你,我有没有一些活动,不接受你玩,排斥你。我觉得后面那个部分才重要啊,我们要警觉的,不是说把別人按照我们的身高体重年龄什么什么,给他一个大概的认定。可是那个往往是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的线索,可是那个不表示我把那个线索变成一个框框,一个標籤啊。我不会因爲这些线索对你有歧视啊,比方说女性之后我就歧视你,可是这一个的確是生物学上面的女性,可是我不能这样歧视你,看扁你啊。你跟我一样平等。

宁遇恶客,别见故人

巫鸿:我觉得年轻人这个词儿对我也太广了,我感觉在中国和美国,一个很大的区別就是美国不谈年轻和年老,很难进入每天的话题。比如说坐在一块儿,有的可能很年轻,有的可能很老,但这个问题不太进入整个氛围,不太主宰大家看问题的方式。回国以后总能碰到这个问题,好像还没等你坐住,马上就把你放在一个爷爷辈儿、爸爸辈儿或者叔叔辈儿。包括这些零零后、九零后、八零后,我自己对这个东西很不舒服,因爲我岁数儿太大了,所以到哪儿都感觉像是供起来一样,特別没意思。我寧愿我也不叫你年轻人,你也不要叫我老年人,大家就是一块儿谈谈,玩儿玩儿,看看展览或者什么,我觉得那样儿的状態最好。把每个人都放到一个位置,然后去规定你该怎么想或者不该怎么想,这东西实在是没多大的益处。

(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