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作為影史經典,其劇本極其精妙,一間屋,一場對話,不僅完整交代了案情和陪審團讨論的過程,還淋漓盡緻地塑造了十二位角色的性格。影片中對于真相的追求令人感慨,我試圖在思考中還原自己對于真相的看法。片中的8号是否就是真理的追求者,我覺得并不盡然。我有一點疑惑,如果他沒有買那把刀,他會提出懷疑嗎?是不是也會像其他人一樣草草地将小男孩送上電椅?當然,影片在告訴我們,應該有懷疑的精神。我相信這樣的一場偶然讓8号找到了對待真相的态度,同時也将這種态度傳遞給了觀衆。

還原真相,追求真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這往往伴随質疑,伴随多于你聲音數十,數千倍的反對聲。此外,甚至還會付出不少代價。可人心總是向善,是有愛的種子的,是可以被啟發的。十二個人中,一個人有了不同的聲音,并提出合理的假設,堅定地表達出來。我們能夠看到其他人最開始的生氣,憤怒,甚至是對他的攻擊。可他同時也赢得了9号的尊重,而這份質疑慢慢傳遞下去,最終使得十二個人支持了無罪的判罰。

我極其看重這區别于其他十一人的聲音。在任何一個不辨真相的事件下,倘若隻有一種聲音出來,則真相一定未被查明。隻有多角度的聲音出現,真相才能有幾率被還原。以曆史研究舉例,判斷一個事件往往需要多重證據的相互驗證,才能确定的給出結論。而這多重證據,一定是屬于不同來源的。我們總是在原有的評價體系下急于作出判斷,否定反對的聲音。就像劇中其他的十一人一樣。他們真的想要真相嗎?他們中有人覺得熱、有人着急去看球、有人把對兒子的恨轉移到小男孩身上、有人認為小男孩是小混混所以一定有罪,當然,也有一位缜密思考後判斷小男孩有罪的律師。其實大部分人不在乎真相是什麼,情緒左右着他們。而現實中的我們,面對正在發動的戰争,我們的發聲前的依據是什麼?從評論區中,我看到的盡是情緒,沒有人關心真相,不過也有些思考過後的“律師”們,可他們的信息源如片中一樣,是被污染的。證人老頭為了博得關注故意說看見了小男孩,近視眼的女證人也硬要說遠遠看到了小男孩。“律師”接受到這樣的“輿論”自然選擇判定有罪,可在驗證過證詞的漏洞後,他也能改變想法。而在現實中,更明顯的,面對某國污水。我們能夠看到科普的博主們被攻擊,被封掉,可我相信他們的聲音啟發了一些人,引發了别人對于真相的思考。這便是多角度聲音的重要性。再往前,就是那位寫過《風景》女作家。我看待不同聲音的态度就是:先假設對方是對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因為真相是經得住推敲和檢驗的。這一點跟影片中的九号老者很像,他也無法确定八号是否正确,可他尊重他的懷疑,尊整他的聲音,願意依照他的懷疑去求證。尊重别人的發聲,這一點在我看來,真的不容易。

當然,一定有一個結論是絕對正确的嗎?我無法給出結論,我看中的,是不同角度的聲音。在多角度的聲音之下,我們能略微看清全貌,這才是最重要的。此後的價值判斷,那是個人的選擇。有人看重利益、有人看重人性、有人看重集體,個人的價值選擇沒有對錯之分,但一定是要在相對完整的事件和真相之下的。中世紀歐洲以宗教的教條為價值的判斷标準,現在的人以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為判斷标準。那未來呢?中世紀的人起初并不認為那些禁锢的教條是錯誤的,就像如今的我們,活在人道主義的道德标準之下。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人們的思想将會如何發展。所以在我看來,真相,或是對于真相的判斷,隻可能存在于一個特定的時代尺度之下。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标準去衡量曆史事件或人類選擇的正确性。由此,能夠通過不同的聲音相對完整的還原事實,還原真相,才是最重要的事。判斷,要基于相對完整的真相之下。這便是我對于真相的态度,以及對于如何評價真相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