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崩于养心殿,年仅18岁,在位十三年。

...

《两宫皇太后(1987)》中的同治皇帝

按清朝制度,同治本应葬于清西陵,可是,他却葬在了清东陵。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入关之后,在关内的第一座陵寝是顺治的“孝陵”,建成于康熙二年(1663年)。为了防止“压龙脉”,专门扒掉了附近的长城及其他附属建筑,并拆除了陵区内除一座二郎庙外的全部庙宇。这里被称为“清东陵”。之后,康熙采用“子随父葬、祖辈衍继”制度,将自己的“景陵”也修在了东陵。

雍正并不因为夺嫡争议而有意回避墓址,他开始也和父亲康熙一样,在河北遵化的东陵内选择陵寝。从雍正三年起,就派人在遵化昌瑞山周边寻找“万年吉地”,当时钦天监选定的是遵化州以北二十里的“九凤朝阳峪”,认为这里“龙身金星宏伟”。可是,在“定穴”时,发现这个位置是“水道出口之处,堂局全无”,就是说这个方向正冲水口,无法修建神道等所有陵寝建筑。如果换个方向,又坏了风水。另外发现,这里土中有大量砂石,土质不好,是营造皇陵的禁忌。后来,怡亲王重新查看,认为这里“未为大地”,连当做王侯的墓葬都不合适,更加不能做为皇陵。雍正这才决定重新选址,后来选定了易州泰宁山天平峪(后改名太平峪),称此处为“乾坤聚秀之区”,在这里修建“泰陵”,这里遂为“清西陵”。

...

《雍正大破十八铜人(1976)》中的雍正

由于雍正打破了其父康熙立下的墓葬制度,为了保证东西陵都有子孙祭祀,乾隆只好下诏,如果父辈葬于清东陵,则子辈须葬于清西陵,若父辈葬于清西陵,则子辈须葬于清东陵,这一父子分葬的制度被称为“兆葬之制”。据此,乾隆葬于清东陵,陵墓为“裕陵”。其子清西陵,陵墓为“昌陵”。

到了道光时期,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道光帝在清东陵查看陵址,发现地宫内出现多处渗水。他随即废弃了这处陵址,改在清西陵重新选址,修建“慕陵”。

道光帝的做法直接破坏了“兆葬之制”,咸丰帝无奈,只得在清东陵为自己修建陵墓,即“定陵”。所以,正如本文开头,咸丰帝的儿子同治帝原本应葬于西陵,也因为遵循兆葬之制而葬于清东陵,为“惠陵”。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去世,而这时他的陵墓选址才开始,建陵也才匆忙进行。1914年,光绪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

《火龙(1986)》中的溥仪和李淑贤

溥仪于1967年去世,1995年,其遗孀李淑贤将其骨灰移葬于华龙皇家陵园内,与皇后婉容合葬。溥仪墓靠近清西陵,距离光绪帝的崇陵仅约200米。

清朝十二帝的陵墓分布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