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經濟學專著,是作者張東剛的博士後研究課題,入選“2000年度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資助項目。在書中,作者對近代中國和日本的經濟和消費水平作了全面的估算和分析,同時,在書末的附錄中給出了各時期估算數據的來源和估算過程,以保證本書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

本人作為一個讀者,自是不敢置評,隻是在閱讀後談一點粗淺的感想。

中日兩國在近代經濟發展中有明顯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經濟快速發展,消費需求增長迅速。而中國面臨着諸多外來侵略和其他困難,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居民消費需求水平相對較低。

一、同時起步

1853年7月8日,四艘艦船開抵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浦賀港。這些船隻包括兩艘巡洋艦和兩艘炮艦,共載炮六十三門,由美國海軍準将馬休·佩裡率領,攜帶美國總統的國書,要求日本修好通商,建立貿易關系。

...

日本影片《武士馬拉松(2019)》中的黑船來航

日本之前一直堅持閉關鎖國政策,與外國的接觸極為有限。這一事件震驚了日本幕府,迫于武力,第二年日本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包括開設通商口岸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由于佩裡率領的艦隊船體烏黑,這一事件被日本稱為“黑船來航”。

黑船事件後,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經過短短二十年時間,日本全面變革,經濟飛速發展,一躍成為亞洲強國。

1840年6月,英國海軍少将懿律率艦船47艘,陸軍4000人,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第一次鴉片戰争開始。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

影片《鴉片戰争 (1997)》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争失敗,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中國與列強之間又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條約主要内容為開設通商口岸及外國人在港口自由貿易。受外來工業品競争的影響,到19世紀80年代,中國近代工業和近代經濟也開始發展。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堅炮利船先後打開了中國利日本封閉已久的國門,中日兩國幾乎同時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1887年,日本的人均收入為15.6日元,約合13.2美元,同期中國人均收入為8.5兩白銀,約合10.88美元。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中日兩國幾平同時開始了各自的近代化過程。

二、讓經濟回歸經濟

社會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生産源配置的優化程度。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産,已成為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市場化程度越高,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的牽動作用就越大。

書中對消費需求概念的定義是,從物質形态上看,指的是一定時期内,社會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和所有經濟主體對物質産品和勞務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社會性需求,從價值形态上看表現為一定價格水平下的貨币購買支出。

...

保羅·薩缪爾森在1970年

在保羅·薩缪爾森等經濟學家的四部門經濟模型中,總需求包括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對外淨出口等四項需求。消費需求表現為對消費品的支出總額,決定于收人水平和消費傾向(或儲蓄傾向)。其中,消費需求大緻占占總需求的三分之二。

社會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我們稱之為經濟近代化。

在充分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對消費需求的考察僅需考察總量變化即可,因為結構變化産生的供求失衡可以由價值規律自行調節。而在中日兩國近代經濟發展中,由于市場的不成熟,消費需求變動不僅表現在總量上,還要表現在結構上。

三、近代中國的經濟與消費狀況

鴉片戰争前約兩百年,中國人口增長明顯加速。從1650年(清順治七年)至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中國的人口規模由 1.25億人增加到 4.1 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35%,人口增加2.28倍。耕地面積由6億畝增至 12 億畝,糧食産量由 625 億斤增加到2050億斤,增加2.3倍。這說明人口雖然急劇增加,但人均糧食産量基本沒變,農業勞動生産率處于一種停滞狀态。

...

影片《林則徐(1959)》

伴随着社會财富的大幅增加,社會階層兩極分化,消費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态勢。在總支出中,糧食支出在生活消費支出中占比達55%。普通民衆生活水平極低,在山西,大部分農民食僅能果腹,“終歲不制一衣”。書中稱之為“屬于一種壓縮性的節儉型消費模式”。

到19世紀80年代,城市人口約占全部人口的20%,達7552.7萬人。 富有階層人口為75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但其收人卻占全部國民收人的21%,達67135萬兩。

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世紀30年代中葉的50年中,經濟緩慢增長,國民收入不斷提高,但人均實際收入變化不大,國民人均消費需求呈現一種極低水平的波動。

...

影片《活着(1994)》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1920至1936年期間,是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但是,在這個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中國農村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态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實際上呈現下降趨勢。

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超過60%的農村家庭入不敷出,靠舉債度日,如“在江蘇,隻有耕地30畝以上的自耕農和半自耕農才能收入相抵,而據當時統計,全國耕地30畝以上的農家至多不過30%。”這些農民家庭的生活極度貧困。

1927年,國民黨南京政府軍費開支占财政支出的87%,1937年降至66.4%。

1931至1936年間,中國的平均恩格爾系數為63.5%,這說明該期間國民消費和生活水平尚未擺脫一二十年代的貧困狀況。

四、近代日本的經濟與消費狀況

日本明治維新以前的250餘年間,被稱作德川幕府時代或江戶時代。到德川幕府中後期以後,随着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及國内市場的擴大,商業性農業和農村手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到1877年-1879年,全部農産品有48%作為商品被投放到市場上進行交易。與此時中國農民的低消費支出不同,日本農民的現金消費水平已達到一定程度。日本的人口增長速度大大低于中國,而人均收獲量和單位畝産量均有顯著增長。日本國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與中國不同,日本的統計資料較為豐富和完整。根據調查,日本自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的半個世紀中,經濟快速增長,國民消費需求總體上呈現出強勁的上升趨勢。從1885年到1940年,國民實際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明顯提高,55年間消費需求總額增加了30多倍,遠遠高于近代同時期中國增長速度。這說明,二戰前日本消費需求總的發展趨勢是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保持了持續、穩定和快速的增長态勢。

...

影片《甲午風雲(1962)》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争。戰敗後中國支付的巨額賠款高達當時日本國民收人的四分之一,加大了這期間日本的資本投人和财政支出。當時日本實行銀本位制。1895年,日本政府的軍費支出達到60.1%。

由于銀價在世界市場上的低落,出口價格低廉,促使出口大幅度擴展,從而刺激了産業活動,日本的國民經濟顯著增長。1897年,日本确立金本位制,出口增長的推動力受挫,多次出現經濟恐慌,國民收入水平下降。但是随之而來的日俄戰争刺激了所有産業的發展,日本随之積極推行産業調整。1904年,日俄戰争爆發,其主戰場位于中國遼東半島附近。1905年,日本政府的軍費支出高達73.2%。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大舉進入國際市場,以纖維為中心的輕工業和鋼鐵機械、造船等重工業急速發展。日本國民消費需求快速發展,1919年達到頂峰。直到1929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被迫推行緊縮财政政策(井上财政),日本經濟陷入低俗。

1931年日本禁止黃金出口,将國内貨币機制同國際金本位制度隔開,推行積極财政政策(高橋财政),日本國民收入和社會總需求快速增長,至1934年達到最高點,僅1934年一年就增長了31%。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1940年,日本政府的軍事支出占總支出的50.8%。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發,受戰局影響,至最後日本戰敗,經濟陷入崩潰。

...

日本影片《原爆之子(1952)》

戰後,從1956年到1987年,日本的經濟又開始飛速增長,居民個人消費水平也居高不下,其增長率達3.8%,高于美國、英國和加拿大。

五、說在最後

盡管中國和日本都在19世紀末期以後開始了近代化的努力,但在經濟增長和消費需求方面,日本表現出了更快的發展和更高的消費水平。中日兩國在近代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了不同的挑戰和條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進行了廣泛的改革,并取得了迅速進展。而中國在相同時期受到列強的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經曆了動蕩和困境,舉步維艱。

如果把中日近代消費者(包括工人、農民、手工業者、礦工等)作為獨立的經濟人來考察,作者認為他們更接近于凱恩斯型消費者,在消費支出上僅僅看見眼前的現期收人,在預期約束上無多大的回旋餘地,缺乏風險意識和心理預期。

書中提到了幾個有趣的現象:

一、中國古代崇尚多子多福,認為家中男丁越多生活水平越高。但是,本書的調查分析結果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家庭人口增加,不但不能提高家庭的實際生活标準,反而使生活水平呈降低的趨勢。這是因為人品增加的速度超過了收入上升的速度,全家的收入雖然提高了,每人的平均收入卻減少了。

二、現在人們大都追求做全才,認可全面發展,多種經營,似乎業務越豐富收入就越高,但是,舊中國的農村卻不是這樣,經過調查發現,單純經營農業或經營副業的農家,其收入要高于同時經營農業和副業的農家。

本書首次出版于2001年,此次重出,對原版幾乎沒有改動,甚至保留了原文中個别出現的明顯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