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st train 被翻译为《归途列车》其实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记录车厢里的众生相与奇闻异事的纪录片。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家(地理意义与社会学意义并存)与远方的故事,父母在外打工,老人在家养育子女,子女读书、等待父母回家是几乎每一个子女都体会过的经历,而父母希望子女多读书而不是打工,子女则不想读书反而企盼早点见到世界的自由,即使辛苦也是“自由即快乐”。一场冲突便难以避免。这既是一个家与远方远去与归来的故事,也是一个家庭观念冲突与对抗的故事,在这里没有矫揉造作,只有代入与无奈,以至于观众都觉得导演陷入了干预与否的道德尴尬中。

不过导演的价值中立让我们有幸在镜头面前看到了真实中国家庭与中国,因为这部纪录片有意或无意地贯穿了08年雪灾、奥运会与金融危机,也记录下了在镜头面前毫无影响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民群众在人潮汹涌的火车站拥挤、对峙、哭骂。镜头的构造非常具有非独立纪录片的“大制作”风格,以至于有些画面的冲突感的营造可以被称为“取巧”之为,但即使如此,我们也看到了白雪皑皑的梯田上疾驰的绿皮火车,看到了冬日严寒中几乎无法控制人浪,看到了迫切想要见世界而出来打工的子女,看到了信仰、信念、希望与愤怒、悲伤与感慨的集合。

...
...

本片上映于2009年,而我似乎在贾樟柯的《天注定》(2014)看到了本片的影子,可能一切题材归于生活的真实吧,对真实生活的见解也许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对于那个年代的父母来说,自己辛苦赚钱养家支持子女,子女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乃是唯一出路。而子女却已经到了独立与怀疑的年代,加上长期没有父母陪伴已经未得到应得的关爱,故而做出外出打工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而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对远去的父母亦如是,而且我们也多了一层对大城市的诅咒——即使那里有更美好的生活,但它们却夺走了我们的半个家庭,夺走了家乡的青年劳动力,夺走了本应该属于家乡的发展机遇。这些所谓“不利于学习”的观念也许正是父母所压制的,但也许只有父母的经历与养护,我们才有这种痛彻心扉的认知。

...

所以导演揭示的主题不仅仅在于中国处于转型期的境遇以及普通人民群众的平常样貌,也在于对家与远方这种复杂瓜葛的深刻反思,可惜后者既没有表现全面,只是留白,难免被人浅解主题甚至歪解主题为“揭丑”之作,但是,谁又还有勇气像镜头一样,凝视他身边的生活与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