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列車(2009)的劇情介紹
本片獲得《青年電影手冊》2011年年度紀錄片大獎。
本片獲得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VPROIDFA獎。
1990年,家住四川廣安區回龍村的張昌華(張昌華飾)和陳素琴(陳素琴飾)兩夫妻為了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日子,也為了讓張琴(張琴飾)和張陽(張陽飾)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擺脫像他們一樣在農村的艱苦生活,毅然離開一對幼年的雙子女去廣州打工。他們辛苦的賺錢往家裡寄錢,幾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團聚一次過一個年。平時隻能姥姥生活的姐弟對他們早已産生了生疏感和冷漠。但女兒張琴像很多這個年紀的叛逆少年一樣,不聽勸告毅然退學,重蹈了父母的覆轍,從村裡離家去廣東打工……
本片獲得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VPROIDFA獎。
1990年,家住四川廣安區回龍村的張昌華(張昌華飾)和陳素琴(陳素琴飾)兩夫妻為了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日子,也為了讓張琴(張琴飾)和張陽(張陽飾)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擺脫像他們一樣在農村的艱苦生活,毅然離開一對幼年的雙子女去廣州打工。他們辛苦的賺錢往家裡寄錢,幾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團聚一次過一個年。平時隻能姥姥生活的姐弟對他們早已産生了生疏感和冷漠。但女兒張琴像很多這個年紀的叛逆少年一樣,不聽勸告毅然退學,重蹈了父母的覆轍,從村裡離家去廣東打工……
歸途列車(2009)的影評
誰還有勇氣用鏡頭凝視生活與人
The last train 被翻譯為《歸途列車》其實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個記錄車廂裡的衆生相與奇聞異事的紀錄片。但是這其實是一個家(地理意義與社會學意義并存)與遠方的故事,父母在外打工,老人在家養育子女,子女讀書、等待父母回家是 ...
苦難循環以及記憶深處的複現 ——評《歸途列車》
那是一段數不清的國人奮力出逃故土,又在年跟頭奮力歸途的日子。随着城鄉差距的縮小,農村人口在城市的生根發芽,那段掙紮的歲月也許會模糊沖淡,但卻深埋在國人心底繼續作為國民性的一員影響着每一個人。全片一共記錄了兩次歸途,一次是張昌華夫婦二 ...
破碎的家庭、中國人的春運
超過短評字數就寫到這裡來了。我總覺得這部看似客觀記錄的片子對琴琴來說太殘忍。18歲的女孩,被迫在鏡頭前展露所有不堪,她緊握的雙手以及一些下意識對鏡頭的躲避。這個年齡段的女孩有許多驕傲,感覺一切都被家人、困窘的生活甚至是鏡頭後面的導演 ...
終于看了,廣州火車站春運場面完勝北京
【MOMA】這是一次能讓我甘心承認北京比上海的文藝事業更活絡的放映。當我們把世博等排隊形容成春運自己卻從未真切體驗過那玩笑本身時,畫面上無數湧動背着行囊變成質點的人卻是年年都要痛苦焦灼屈辱地走這個流程。觸目驚心。小女孩對着鏡頭喊出的那句“你不是要看真實的我嗎這就是真實的我”抛磚引玉了
其實這個也不能算真正的紀錄片了
中國應該成為一個紀錄片大國,這裡有太多東西需要記錄下來
就沒人注意到媽媽在許願時說的這句嗎:“菩薩保佑我的女兒,讓她聽話。我也不曉得我做錯了什麼,請你保佑她改正歸邪”
上個月在UCCA看過了。可看性是不錯。廣州火車站的場景很震撼。但是,說實話有點迎合西方人口味。某些場景擺布的痕迹太重,搞得更像劇情片。後來也問過他家攝像,他說确實有誘導性提問,和人為加快故事進程的問題——這些手法我覺得對于人文類紀錄片來說,有點問題。
當琴琴對着鏡頭喊出“這就是真實的,你們不是想要真實的嗎?這現在就是真實的!”的那一刻,我對紀錄片導演應有的立場産生了質疑,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發生的戲劇性高潮嗎?
何止是心酸,簡直是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