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实在过于伟大,看第一遍我只能大略地从一面摩挲这块寂静而喧嚣,压抑而喷张的砾岩,它像一把在我心中击打的锤子,砸出了许多印记与回音,实在是太能激发情感,也太过于伤神,(真的是,哭了几次,全程瑟瑟发抖。。)可能要做好万全准备,否则千万,不能,不敢,看第二遍!!!
⒈景致
喜欢伯格曼这部片子里人体的拍摄,使得人体也成为了一种景观。通常我们更关注面部,观察,欣赏它传递的情绪与美丽,但抛却清晰的五官,身体也成为一种风景。黑白镜头下,它包裹着感情,但并不外露,像沉默的礁石,平缓的山丘,并不比自然景观逊色。
⒉Ni
我有一位非常超级十分棒的INFJ朋友,给我推荐了本片,片中艾尔玛的那种想法和行动不符,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自责,让我联想到了Ni功能,它像一个罗盘,追踪器一样,沿着事件发展的过程提前梳理出了结果,并相信着,验证着,但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功能的聚合与灵敏,它也容易受他人的言行,气氛,自己的情绪所干扰,从而出现其他行为,让人感到后悔,唉,我也挺直觉的,而且还多边,可怜滴我(@_@)
3.真诚与审视
在关系中,我也是个在意真诚或是利用与否的人,当我从感情中清醒过来时,有时会审视,他人对待自己的初衷,警惕着利用。先付出情感,清醒过来后开始审视这段关系,有时便感到不平衡,遭到了利用,便痛心疾首,开始莫须有地保护自己,告诫自己,小心一点,再小心一点,像是站在绞刑架下的犯人,警惕着另一方的离开。审视真的是我的潘多拉魔盒,但我却忍不住频频开启,或许也是为了自我防护吧。所以对于艾尔玛发现信件后的愤怒爆发,我也很共情,感到心痛。其实仔细想想,利用真的是利用吗?人毕竟是动物的一种,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一种本能,友情和爱情必定要有索取,不然就难以称之为关系,况且这种“利用”也许就是无意识的,少几分审视与怀疑,做一个真正真诚的人,少几分权衡,活得热烈奔放一点。
⒊自厌的投射与不完全紫砂
当最后艾尔玛就孩子一事对伊丽莎白的控诉时,我不禁惊异于她的冷漠无情,但冷静下来之后,又从她的眼眸中窥见了浓浓的悲伤与脆弱。
其实有时冷漠也好,恨也好,都只是表面。电影中伊丽莎白的冷漠是一种对自己软弱的保护,转移到孩子身上的恨意和厌恶是对自己情绪无能的斥责和厌弃。所以她想要杀死这个冷漠的自己,她封闭了声音,离开了生活,或许这样能减少自我厌弃,可仍然被艾尔玛戳穿了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