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此行》这个名字,如果加一个前半句,我觉得更好让大家理解影片的核心精神,而最适合的前半句,应该是《保你平安》的片尾曲名字。

人间是个好地方。

这部电影,很明显具备文艺片所带有的缓慢节奏,这是最容易让人诟病的。本片的节奏缓慢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影片中台词分量非常大,占据了近乎八成的时长,而这里的台词戏份以感情为主,而不像悬疑类影片那样,通过悬疑来把控和提升节奏;另一个原因就是作为主人公引领故事线的闻善,从人物上来说是一个充满心事、内向、不善交流的类型,使得他带领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
从商业角度说,感情不强烈,是一个很尴尬的程度

而它的亮点和缺点同样明显。本片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他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同时全片始终在围绕主线让观众和影片里的人物来思考——

每一个普通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而生活中总是会有可以成为故事的亮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部剧本。

创作陷入困顿的编剧闻善,通过一篇篇悼词,进入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现了每个人的闪光点,而正是通过这些闪光点,最终使得他在创作上的困惑和纠结被解开了。

影片让观众跟随着闻善,了解他在创作上的痛苦,跟随着他在迷茫中寻路,也跟随着他走进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寻找每个普通人的光亮,最终找到了创作的方向,通过他得到的答案,观众们也知道了影片名字的意义——

每个人活着世间,活着这个好地方,不虚此行。

在影片构架上,导演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创意,闻善的所有苦恼、纠结被导演巧妙地具现化成了一个人。

吴磊扮演的想象中的人物便是这种纠结具现化的体现——闻善在剧本里塑造了一个没有姓只有名的小尹(有名无姓,也就代表对于这个人物,闻善还没有给予灵魂,他还不知道如何去写这个人),而这个主人公小尹的故事之所以没有继续下去,就是因为他实在太普通了,闻善无法唯一个普通人编一个故事。

...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俩人情侣呢。。。。

于是闻善对于生活的疑惑,对于作品的苦恼,最后都幻化成了一个具现化的人格小尹。

吴磊扮演的这个小尹从始至终跟随着闻善,直到最后,当他消失之时,也代表了闻善心结的揭开,以及他寻找到了答案——

谁不是普通人呢?谁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这个答案,电影用了2个小时,经历了5个人的离去和生活,才让闻善领悟。

这个五个人,是父亲、兄长、网友、老板、老人。

全片秉持着死者为大的初衷以及《读者》的文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期待和儿子聊天的父亲、一个很“狗”的大哥、一个网下网上两幅面孔的“配音演员和律师”、一个倒在即将成功前夜的老板、一个顽强乐观的网红抗癌老人人。

而所有人的故事,在温情之下,都是满满的遗憾。

这是死亡带给所有人唯一共同的情感。

本片中闻善的扮演者胡歌,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金爵奖的影帝,因此本片最值得研究的,也是这个负责连接各个小故事的失意编剧。

这里很值得讲述的,就是主人公闻善为什么要做悼词作者,这个工作。

影片里解释为,靠编剧活不下去,靠悼词能活着,看似闻善已经不打算当编剧,而是专职做写悼词这个工作了。

而影片又在中后期用闻善拒绝掉殡仪馆的专职带编制的工作来否定了这个目的。

直到中后段,我们在他的家里看到了他对每一个去世的工作对象都在白板上勾画了这个全面的人物分析,随后一个偶然,齐溪扮演的邵金穗,无意翻转到了白板的另一面——

我们看到了闻善对那个虚构的人物,小尹的人物分析。

这时我们应该明白了闻善的初衷。

他其实是在通过分析一个个去世的普通人,来借鉴他们的生活,为小尹完善骨肉,塑造这个人物的灵魂。

这次是闻善的目的,体验生活,不放弃创作。

影片最后一个小故事结束时,闻善是在采访一个去世老板的同事,他问:

“你觉得他是普通人么?”

这个老板,得到了所有员工的敬佩,也带领公司走出了未来,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通过众人的描述,我们知道,这个是具备领袖气质的人。

而这名同事,思索了一会儿,回到道:

“相处了这么多年,这就觉得是普通人了吧。”

...
本片展示的还是创业美好的一面,歌颂了一个“老板”

正是这句话,让闻善顿悟。

影片最后,闻善重新做到了电脑旁。

开始书写小尹,一个普通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