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uS0QsJ7WE2yBhAzFJmXXcg?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scene=1&clicktime=1754985671&enterid=1754985671
评分:B 6.5
0️⃣现场杂记:
相比前一场《玛丽和麦克斯》的冷清景象,这场则是满座且人气火爆,被爆米花和孩子所包围,也是别样的体验吧。然而,场内不仅交谈不止,旁边的小孩不断发出机械的傻笑和粗粝的尖叫,甚至还长时间亮着手机上课。不得不吐槽,存在相当数量的素质低下、甚至突破底线的观众。

1️⃣剧本:
关于作品,先谈谈剧本方面。
从剧本到动画制作的细节均算用心,但于事无补的是-仍有短剧的味道。
剧本结构是较为典型的救赎和成长类题材,伏笔悬念都很传统,情节也并无太多新意:从启程攒队伍收集装备,到一路上打怪降妖。正负荷的结局、变身合体的决斗,也是集中华传统文化和超级英雄大片的完美融合-也就是陈词滥调大杂烩。

其次,台词不带任何文言,初看和印象中的西游有些违和感,但如此处理也不尽然是为娱乐大众而妥协,而可以看作对蹩脚的历史复原一种巧妙的规避,不失为对经典当下化的鲜活改编。
但台词和配音-虽然不如哪吒烂俗-还是充斥着话剧式的斗嘴,短频快的现代低级趣味,夸张的口吻和语调。至于片中对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的引用也显得格格不入、十分出戏,与其说是致敬,不如说是电影向烂梗的低头。凡此种种,令活在经典中的影迷难以忍受。这难道是商业电影的必然走向吗?

在克服了以上种种不适后尝试走进影片,结尾还有些许感动。影片最终既没有导向绝对简化的理想主义情怀,也没有止于戏谑残酷现实的悲剧真相。而是在留白中合二为一,既歌颂为崇高理想而殉道,也赞扬现实中的悲剧英雄。

2️⃣主题:
此外,抛开形式不谈,影片立意还不错,全片始终徘徊于理想-现实这组观念的张力中,因此也足以抓住当代观众的心理。

本片最明智之处在于:站在普通观众的视角对神话的光环进行了一番祛魅和重构,从而打通了一条粉丝-偶像、普通人-英雄的道路,为每个凡人走向理想之路注入了一股肯定的力量。

其次,如何处理和成功前辈的关系、如何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之外找到一份不同寻常的道路,的确是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别听你妈的,在大王洞里待一辈子都没用,取经这个点子还不错。”剧中台词无疑代表了试图从根深蒂固的常规轨道中逃逸、追逐梦想的青年愿望。但和彼时出生于战后的毛头小子们不同-他们面临的是一些腐朽的体系,当代的青年人不是急欲摆脱和否定前辈从而创造新的秩序,而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在这个媒体兴盛-不断催化着焦虑-的年代,直面前辈的一座座大山,面对家室和起点的落差,认清自己的定位,在前辈建立的秩序中步步攀升,在英雄林立的世界中获得一席之地。

本片中的四位主人公实际上是始于摆脱等级秩序,进而走上cos和追星的理想主义道路的人。

...

我们在两位师徒身上可以看到一组典型形象-异想天开的堂吉诃德和无抱负且势利的桑乔。又或是现代版的变体-《宇宙探索编辑部》中那组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的人马。亦或是《特写》中那个冒充导演身份试图拍电影却被告上法庭的影迷。

打着前辈的旗号,伴随神话烙印进心底激发出的强烈信念与力量,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从模仿到超越,从匍匐于前辈的阴影到自己独立撑开一片天,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也是自身的修炼之路。

...

回首电影史,这不正是新浪潮神话诞生的历程吗?从“品质电影”的桎梏中摆脱,从“希区柯克-霍克斯”等一辈大导演名号和巴赞等人的庇护中成长。最终独立掌舵时代、引领浪潮,实现自身的目标,超越传统、超越前辈。

当然,普通人追梦的道路必然充满荆棘。理想被践踏和羞辱,被现实的残酷打败,彻底沦为被鄙夷的异类-这都是影片所不避讳的现实。然而,如何选择通向成功之路,是坚守本心还是不择手段走捷径?小妖怪们经历了观念动摇-向现实利益妥协还是捍卫理想操守-最终毅然选择了后者。善恶分明、不忘初心这些几乎已经成为陈词滥调的口号,在现实中却格外难做到。

3️⃣神化改写:
和情节上的模仿与重书相似,影片也对《西游记》的神话经典进行了另一重再书写的解构与重构。虽然片中仍充满俗套和对原著低劣的模仿,但戏访和改写才是其重点所在,其中加入的现代元素和挪用因而也是合理的。

此外,片中不仅以佛、人、妖的关系进行了讽喻,对现代社会的映射也堪称戏谑意味十足。例如大王洞等妖怪群落象征编制体系和既定秩序。小雷音寺中假佛遇假僧-两不吭声,应和了时下流行的那句话-“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

4️⃣关于国产电影形势的一点感想:
那么这部国产动漫新作究竟如何呢?先撇开一切舆论和票房,以一位影迷身份-以以往的经典作为标杆参照本片肯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永远对时下的商业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频频失望的缘故。(当然我现在已经不会期待在电影院目睹一部经典的诞生这样激动的时刻了)
然而,究竟问题出在了哪?这些制作者只是想匆匆捞一笔然而被时间遗忘而沉寂吗,还是有其不得已之缘故?

从今年起的几部国产动画大制作中,我零星看到了中国动画的希望-编剧、技术都不是难关,关键在于观众审美品味的必须提高,创作者不应当屈从于(或自以为是地附和)所谓低俗的“大众趣味”。虽然基于目前的情况,肯定不会奢求诸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布列松等作者严格遵奉艺术信条打造的“纯电影”可以面世,但创作一部艺术价值和观众认可度兼备的成功影片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在我看来十分令人沮丧,我一直认为所谓文艺片和商业片只是某种人为的塑造和界定的产物,并不存在这样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面对一次次观影后的失落,我不禁发问-《四百击》那样的作品是不配得到今天大众的认可还是世上不再有那样的导演了呢?不可否认,对于商业电影(尽管我仍对这个概念抱有保留意见)来说,本身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与妥协,但力求全龄化、雅俗共赏的妥协做法难道不往往适得其反吗?
对此,或许是时下电影普遍采取的措施-格外重视影片对观众的启发性和教育性,进而试图弥补其自身艺术价值不足的问题-即便根本仍是于事徒劳的。(也势必会增强影片说教和煽情的力度)
ps.走在街上,看到路边背着扫帚的清洁工大爷-活活就是一名沙僧,而我则是意欲放弃那既定道路的怀揣理想的取经人。

...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6.4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6.6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6.5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6.5
25.8.10于中间剧院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