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分。
其实最近很反感过度吹捧大师和所谓神作,但这部确实值得9分左右。
完全没有预想中的晦涩深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长镜头注水,91min的正片条理清晰,剪辑丝毫不拖泥带水。甚至是部很标准的公路片结构,通过78岁的老教授开车回学院领奖的外部旅途完成了其个人内心的反思、沉淀、自我和解的内心旅程。
片中共有三次梦境、一次幻觉和一次回忆,三次梦境分别发生在出发前、出发途中以及领奖结束后,幻觉发生在首次回到20岁前的童年故居处,而回忆则是儿媳在教授的第二次梦境结束后与其交谈中和盘托出的。
在旅途过程中中,教授再临了自己的童年故居,加油时遇到同乡的后辈,拜访了96岁的老母亲,邂逅三个朝气蓬勃、活泼聒噪的年轻人,也遭遇了一次车祸,短暂搭载了一对彼此充满怨气、生活一地鸡毛的中年夫妇。在汽车的同一空间内部完成了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三种人生状态的互文和对照,又通过与母亲、儿媳两代姑娘的相处诠释了“冷漠和孤独会遗传“主题。
伊萨克教授的冷漠/自私(或者说绝对理性)是来自其原生家庭/童年阴影,他有一个强势、咄咄逼人且控制欲强烈的母亲,青年时代他被亲兄弟(斯格弗里德)夺走了青梅竹马的挚爱(莎拉),而对亲情(或情感)的质疑这一点伴随他的职业(医生)的发展愈演愈烈,婚后因其冷漠的个性导致妻子出轨,而妻子偷情时他就在旁残忍地目睹了全过程。以上种种经历导致他的性格愈加孤僻冷静,继而影响到自己儿子(埃瓦尔德)的性格发展,以至于成年后的儿子憎恶生育,想做丁克,导致意外怀孕的儿媳左右为难。继承父亲冷漠个性的埃瓦尔德在回忆片段(73min)说出了那段可奉为丁克圣经的经典台词:
“活在这个世界已经很荒谬了,竟然还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最荒谬的是认为他们将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世界。”
比较有趣的是,片中出演主角老教授伊萨克的正是瑞典国宝级老导演斯约斯特罗姆,看到演员表真的吓一跳,老爷子表演确实传神。此外,影片中有不少精巧的设计:第一个梦境中只有表盘没有指针的钟表在现实中老母亲的旧物收藏中真实出现;第二个梦境中焦虑具象化的考官和病人的恰是现实中被儿媳赶下车的中年夫妇形象,而作为医学院教授的伊萨克却在梦中变成了答不出题目、焦头烂额的医学考生,这种身份的置换和互换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作为伯格曼半自传体性质的影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宗教的探讨和质疑(伯格曼父亲是一位严苛的牧师,伯格曼本身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但很小就失去信仰),片中搭便车的两位青年人分别信仰上帝和摒弃上帝,两人在理性与感性、艺术与宗教、科学和政治等话题上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和激烈的争吵,仿佛是导演内心两种对立情感的碰撞。
影片通过对梦境、回忆、幻想与现实的复调式编织和文本相互对照实现了人物的前史和剧情的构建,在9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完成了内外两层故事的清晰讲述,实现主角的人物弧光的同时也探讨了死亡、孤独、宗教、爱等深刻的主题,可谓史诗。难怪27岁的余华看完此片,惊为天人,一直从双榆树走了30公里回到十里堡心情才得以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