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映后,导演说他在乎票房,也在乎影片的社会价值。

如今的环境,想要认真探讨某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似乎是件难事。我们的新闻会铺天盖地去关注一个作业本、窥视明星或民众的私生活、关心其他国家的丑闻,却少了点切实的声音。在黄色新闻的侵占下,媒介素养不断下降。所以,对于一部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电影来说,想要卖钱也许是太难了。可我相信,影片的社会价值会不断体现。

优秀的小天老师

在纪录片中,小天温柔地跟老人们交谈着,随口就能列举出美国二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手。谱子一翻,和弦一按,歌就唱出来了。她尝试走进老人的世界中,成为他们的朋友或子女。这背后一定有极刻苦的专业训练以及整个“临终关怀”团队的大量工作。“老人的皮肤干,洗手时不要太用力,最好带着湿巾”、“尽量不要剪指甲,可以擦拭指甲里的污垢”、“她以为窗外一片浓雾,哀叹自己的丈夫(已去世)为什么还不回来”团队成员们各自发言,把重点分享给同事,期望老人能够更有尊严地走完最后的路。当然,过程中也会有困难的点。比如怎样与情绪低落的老人沟通,面对与自己亲近的老人的去世,如何从悲伤中走出来。“有时候开着车听到某首歌,我可能会停下来哭一会。”小天说。影片很善良,只给了我们温馨与乐观的场面。印象最深的,小天拿着一位老人孩童时期的照片闲聊,床上的老人笑着说,这是我两年前(拍的)。还有护工和小天一起为老人唱《You are my sunshine》,在小天要走时,她握着小天的手,又哼起旋律来。在这些场景之后,我们不难推测出小天以及跟小天一样的音乐治疗师付出了多大的情感投入和努力。小天也试过用理智与机械的方式去对待老人,可这走不进他们的内心,也不是这份工作的初衷。能从影片里看到如此优秀的小天,真的让我不断思考,我该如何做,以及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真诚的郭柯导演

从《二十二》到《来日皆方长》,郭导一直在关注社会问题。此次的临终关怀,在国内老一辈的群体中其实仍有顾虑。这似乎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使然,可站在人的视角下,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每个人都有权力体面且尊严地离开。国内的医疗团队也在不断推进着这项工作,坦白说,在这部电影前,我对此真的没有了解。如何传递相关理念,解释费用,甚至有关死亡问题等等,其实都等待着社会的积极讨论。我并不愿过多分析创作上的问题,影片也确实有很多不足,但在我看来《来日皆方长》把现状呈现,也足以算得上成功。有良知的导演仍在创作,这便是幸事。映后,郭导耐心地听着观众们的分享,不断剖析自己的问题,将心比心地谈自己的创作感受,十分真诚。“不要害怕那一刻,多创造当下美好的回忆,好好对待家人。”我赞成他的拍摄观点,把摄影机的距离拉远,尽量以客观视角去拍摄。我觉得这才是一种对被拍摄者的尊重,让他们能够展示自然的自己。郭导还说自己想慢工出细活,几年拍一部。希望他的下一部影片可以保持风格,达到所有预期!

庄子所说的“齐生死”,很早就参透了生死观。生死如同昼夜更替,是自然界的常态,不必过分执着于生死之别。生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死即是生,生即是死,这种辩证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其意义。生命其实就是一场内在的轮回。出生时的我们在父母的歌声中入睡,吃饭、停止哭泣。到生命的最后关头,我们又通过音乐找寻儿时的记忆,在某个音符下回到家人身旁。而电影作为记录,把这些瞬间展示给我们,由我们再带给更多的人。感谢电影的主创们愿意为自己或是为观众拍出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