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A-8.0
这次观影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格林纳威,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电影。中途还对这部电影的价值有些许犹疑,直到结尾一刹生出顿悟之感,想起立鼓掌。
作为艺术家传记,本片不同于《梵高》、《卡蜜儿》将叙述重心放在生平履历上,即便对私生活的刻画也不是爆料性质的,而是直戳“建筑师之心腹”。
形式方面,本片真正展现出了电影作为“综合艺术”之美。依旧是格林纳威强迫症般充满设计的形式美感,绘画式对称构图和严格的场面调度,但却花内容严密地结合为一体,达到精确的几何精度与微妙的情感体验的完美融汇,全方位击中人心。
相比前作,本片实验性收敛许多,不那么奔放,怪诞和戏谑的性质也较少,反倒有些古典和悲剧色彩。
情节更为传统平实,以一个建筑师的日记和内心独白为线索贯穿,在叙事的线性推进同时,长镜头和运镜被串联与整合起来,情感的浓度也充沛了许多-尽管是以冷漠和疏离的方式呈现出的消极情绪。
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仿佛忘记了电影银幕的媒介存在,真正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了建筑、身体和心灵。
我不想做任何符号和隐喻方面的分析,但主人公油腻的肚腩和古典建筑的并置之间的确形成了一道张力。就像主人公雄壮、自信满满的外表,却遭受了可笑的腹痛。
作为怀揣着对意大利的向往和对建筑事业心怀壮志的美国人,却遭遇在异乡漂泊零落、被妻子抛弃之痛楚。那氤氲出银幕可感的、鲜活的痛,从肉体到心灵的绞痛。
更深层的是来自癌症的死亡焦虑缠绕、笼罩着他,或许可以归结为中年危机的投射症状。就像《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在得知塔罗牌的噩讯后游荡于巴黎街头的克莱奥,他似乎也从死去的罗马君王和古城的墟土中窥到了死亡的宿命。(另外,这两部影片都是典范的city guide。//而片中意大利建筑师对主人公逐一介绍罗马君王的雕像,这一段落让人想到《游览意大利》中几乎如出一辙的场景)
同样地,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建筑师的梦想与力量,或许其责任和成就感越大,其所负载的悲剧与宿命性也就越强。因此,他踏上的既是朝圣之旅和实现梦想的道路,也是一条殉道的不归路。
最终,结尾以重力作用将一切凝聚在尖端。展览正式揭开帷幕之时,妻子突然倒地生产,在婴儿的哭泣声降临时,他独自站在建筑的顶端,坠落也就成了必然之数-正如最后一个镜头中陀螺旋转直至倒下。
ps.建筑设计课之后来看的,看完对建筑又燃起一丝几乎破灭的期冀。对于我这个建筑系的建筑白痴而言,有点想进一步了解Etienne-Louis Boullée未建成的“牛顿纪念堂”,理想的浩渺和现实的宿命。
没想到开场时间写错了,错过了头二十分钟。再加上语言的理解上有一点障碍,(英文部分为意大利语字幕,意大利语则直接无字幕)体验打了点折扣。
25.10.8晚,与Arlecc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0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9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5
选角/表演 8.2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影评(泛选版)(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
建筑师的使命与宿命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评析: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 ...
这不是电影!
评分:C,5-6。简评: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电影横跨音乐、绘画、建筑到文学,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庄的纪实史诗-从土地到上帝
评分:A-8.4暂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邻评分高达9.3、码了许久没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机才看,也是顺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导演的作品顺序正好看到了奥米尔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电影的线索,也刚好看完了罗西里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评析《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公众号图文版:“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导赏《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微信公众平台引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两部伊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后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观感-札记
简评:B-,6.5+第一次看了半截弃了,拖拖拉拉一个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没什么体会,只觉得形式过僵、故弄玄虚,实在空洞无趣。色彩、构图,画中画、框中框。极致的清晰和干净,(和作品中绘图师一样)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严格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