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0
久仰的新浪潮名作,第三部特吕弗,略有失望。感触不多,没有太多惊喜,无法认定这是一部一流佳作,和《日以作夜》同样想打三星半。由于是刚拍出过《四百击》的特吕弗,手紧一点遂打三星。用戈达尔不太厚道的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受即是- “特吕弗从来不懂电影,《四百击》之后他不过是在讲故事罢了。”
虽不是典型的悬疑/黑色类型片,但采用了点倒叙解谜的手法,实际上仍是关于男女关系的核心问题。(特吕弗在访谈中正巧印证了这个观点:我不是要拍一部美国电影,我只想重现“黑色系列”小说的气氛、笔调、诗意,但影片的重点仍是呈现男女关系)
情节走向还是有些传统和狗血,能看到黑色电影和类型片的影子,如《击毙杰西》,但台词和表演则比较真实。
在连续的剧情中插入一些“画框”-如匪徒发誓后接着一个老太太倒地的镜头-实在滑稽搞怪,离戈达尔行云流水的的散文电影还差太多。(特吕弗果然也对此犹豫不决,他说他曾听凭他人的意见反复增删,最终抱着实验的心态保留)
画外音充当不善言辞的钢琴师的内心独白,尤其和女主走在一起时那种情欲在声画张力中呼之欲出。
影片讲述的不过一个好人如何被推向深渊,此种题材和主题的电影太多了,从最初的黑色电影到现代的种种存在主义作品。而本片重点既不在悬疑也不在对社会的反思,无意揭露根源是近墨者黑还是命运无情,甚至个人的悲剧都被淡化了。对人物及其遭遇的处理始终很克制,直至最后雪地上戏剧性的一幕,所有的冲突才被枪声了结。(再次和特吕弗所见略同:“有时一部电影只是为一个画面而拍)男主劫后余生,再次做起了钢琴师。
ps. 男主有点像特吕弗,女性角色脸盲,歌曲小草莓很棒。
pps.继续补特吕弗。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6.8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6.7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6.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6.8
25.8.12-13,投影仪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评分:A-8.3背景、主题与叙事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作为切口-甚至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折 ...
评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B+7.6简评: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 ...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