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4/8.5
布列松评分最高的一部,预期很高。
完美纯粹到挑不出毛病来,但没有震撼人心的瞬间、没有过多的情感显露,初看还是保留态度,先打四星。
不过还是那句话,这样的作品看一遍怎么够,未经消化的一时批判有何分量?少有的回味无穷的、切切实实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作品,同时作为整体烙印在心中。看完本片对布列松的评价再次升高了,仅次于塔可夫斯基。
技法表达:
如果说昨天看的法国电影《影子部队》可以和美国英雄大片《无耻混蛋》形成鲜明对比,本片则可以同《肖申克的救赎》对比。(《洞》还没看)
同样是对二战时期被捕人员反抗斗争的冷峻书写,既不煽情也不演绎,而是把所有情感和价值这些都融入具体的影像中留给观众挖掘。没有戏剧化的表演和阐释,只有从外向内的刻画。不仅通过对细节的把控取得形式上的完美统一,而且通过写实的细节来呈现氛围和更深层次的统一。由此,观者需要一定的主动投入才能理解体会,但也会更为深刻。
不过本片相比布列松的其他作品,节奏较快而且投入后丝毫不闷,全程就像走钢丝一样。(因此和《扒手》一样,同时取得了商业成功和艺术成就。既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又获得了戛纳的导演奖)
这种氛围和节奏是怎样塑造出的呢,这是导演要关心的问题,但我们作为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紧张氛围-更进一步用布列松的话来说就是“生命力”。“电影不应该通过影像,而应该通过影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自我表达。”这种关系不同于蒙太奇的简单生成原则,布列松的影像叠加更具有整体性和生命力,就像点石成金。“第一帧影像是中立的。突然, 出现了另一帧影像,它的在场使得第一帧影像开始颤动起来。生命就从那里溢出。”
视听方面简洁清晰,整体节奏紧凑、连贯流畅。
画外声音和第一视角的窥视视野将代入感拉满。主客镜头正反打,贯穿始终伴随着影像的自白则有着《扒手》那样的第一人称自省意味,同客观视角下角色机械式的动作形成张力互补。(有些自白甚至有《小城之春》对影像再解释的意味,一定程度上和布列松后期的信息表达原则相冲突)
作为一种书写手段,剪辑则简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如哨兵之死、监狱中时间的漫长-想想如果换成塔可夫斯基拍会是多少长镜头(究竟怎么拍更好暂且存疑),凝缩地勾勒了故事情节。哪怕结尾都轻描淡写,比肖申克的结尾简洁利索太多了,只是匆匆走入黑暗深处,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给戏剧性升华和煽情,这保证了作品的整体性。(但换做我,至少会给个《四百击》式的奔跑长镜头,就像《扒手》结尾意味深长的救赎之吻,没有这样的刺点我难以给到五星。)
*惊喜的是,我看到了布列松在访谈中对此的解释后豁然开朗。“原因很简单—一结构。我需要的结构是 闭环状 的:故 事需要在那 里开始并在那里结束。如果没有这些, 我们 就可以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讲述安德烈• 德维尼在阿尔及利亚的冒险。(如同《肖申克》)但这里有结构的要求,有需 要跟上的节奏,还有我们必须停下来的时刻。当木匠做一张桌 子时, 他最后会进行刨削,将桌腿削到某个地步就停止。一切都是以某种无法更 改的方式被建构起来的。”这种对结构完整性的追求和节制的能力恐怕也是布列松的伟大之处吧。
一点思考:
封闭监控下的囚牢中蕴藏着逃逸的冲动,平静的环境下涌动着隐秘的斗争…
我本人极度偏爱这部的题材(人与物的关系,封闭空间与自由精神),甚至不亚于《扒手》,我可以在囚牢里反复观看,“即使我身陷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这两部作品虽然可能不是布列松风格的极致,但都恰恰关乎我最核心的两段私密经历,本片相关的则是我在病院逃生的故事。)
和《扒手》类似,虽然涉及心理上的种种,但影像始终聚焦于物件和动作-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练习的。正如布列松自述“这是个非常精确而且技术性很强的越狱故事”。电影的性质一方面对书写形成了局限-只能借助外部描绘(自白除外),同时又通过这种具象的方式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性。
本片现实性的核心在于人与物的关系达到了日常生活中向来没有的地步。
在室图四壁的房间(这是我多少次思想实验的场景),一堵门一栋墙都是永远不可逾越的障碍,哪怕一次散步或一句问候都如同荒漠中的绿洲。然而,要赤手空拳地和最具切的物质打交道-而且是否定性和惰性的物质,要绞尽脑汁把物件的功用发挥到极致,就必须相信精神的活跃力量可以将最有限的东西延展到无限可能的价值,哪怕只是借助想象去延展它的因缘。
对于越狱行动而言,必须谨小慎微且有耐心,这要求精神的高度集中。想象是轻而易举的,但即便是万无一失的计划,在行动时却依然举步维艰,面对现实的深渊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破釜沉舟的决断,否则时刻要经受煎熬和不安的折磨。
正如布列松说,“囚犯们对这般奇异的氛围非常敏感,但这种氛围与戏剧氛围完全不同: 监狱里的氛围处在更高的层次。在监狱里,所有戏都处于内心层面。”这样的设定似乎和布列松的电影理念不谋而合:演员受到操控与限制,仅通过机械的动作表达,一切情感和思想都封闭于内在层次。“我认为这个主题集合了我所寻求的一切品质。”想必他也意识到了这个有趣同时有必然意味的现象。
真实的再书写:
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片头打出了如下字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以最大的真实度还原往事”,而非我们熟悉的在片尾给出“依据真实事件改编”。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还原真实的强烈渴望。甚至在访谈中布列松也表示,“我很希望它几乎就是一部纪录片。我始终用最贴近纪录片的调子来进行拍摄,为的是保留真实的一面。”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8.6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4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4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3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5
25.5.30投影仪
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