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中规中矩,完成度比较高。不敢说比原作好,至少改完不差。个人认为不见得是张艺谋的最高水准,但是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凝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视听语言不分析了,等二刷再说,角色简单说两句,巩俐依旧在线,那时候葛优真嫩,表演选角大都不错,但姜武和郭涛差点。
看前主要好奇如何把小说中人物的一生凝缩在两个小时里,另外是否有对苦难的宣扬和戏剧化处理。看下来这两个方面都处理得当,比小说更多了些真实感。
虽然不必和原著强行对比,但毕竟小说的威力和影响确实过于强烈了,相比下电影的确后劲和冲击力有所下降,更多是对命运和时代的思考。电影必然要对原作产生更改,由此才能碰撞出火花,我反倒觉得改动可以再大一些。
本身小说就是白描性质,电影则是二次简化和还原,只能选取个中切片,显得深度不足广度有余。简省了许多情节,必然有些地方交代不清:父亲死法,春生之死,皮影戏,养羊,抽血…
对文革则从强烈直接的复述变为含沙射影的、符号化的意识形态反讽。个人觉得用力歪而过度,导演的意图有些明显。由于原作问题,偶然性还是偏多,成也余华败也余华,张艺谋的本事基本到位了,风格也相对收敛。
最显著的改动也是争议焦点在结尾,把原先被命运车轮碾碎的结局改为一个闪动着希望的留白。
结局相对平和,失去了对命运和存在的终极叩问,个人感觉电影这么处理还是妥当的,淡化了悲剧色彩,更凸显历史沧桑感和人性关怀。从彻底的绝望到保留希望的火光,深度和锐度有所削减。(客观因素上,我不认为这是对审查的妥协,而更可能是对电影时长的要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了原著的自白视角和画外音,采取客观全知视角叙事,这点比二者兼占的悲情城市高明。但同样是有利有弊,少了原作倒叙这层元叙事的层次,戏剧性、悲剧感和哲思都少了。这不是影像的先天束缚而是导演的选择,否则完全可以像薄荷糖那样以第一人称回溯。当然文字和影像先天差异也起作用,文字符号的两可性允许作者进行冷峻的不可靠叙事和夹杂的哲思,而影像则必须是切实的直观再现,容不得暧昧的距离。但电影中戏剧性的时空跳转更突出历史的沧桑和荒诞,而画面和声音则更进一步还原历史的真实维度。(配乐的反复渲染营造出史诗感;广播背景音则增加其真实性。)
此外,从第一人称到上帝视角的转变顺带从单一人物的谱系学回溯变为对历史群像的书写。福贵有些美化和扁平化。如果说小说中的福贵是被命运车轮碾过的苇草,电影中的则是历史变迁中的一只小舟。前者凸显小人物在历史碾压下的无力感,后者则凸显时代洪流中家庭的韧性。
薄荷糖的辛辣尖锐,悲情城市的朦胧诗意,在这部电影折合为历史的洪流。加上文化背景原因,更能对本片感同身受,遂达到8.6分。但相比霸王别姬欠缺了人物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内在冲突和戏剧性都淡化了不少,总体来说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大于现实价值。
(视听技法和主题上大可以挖掘,但这就又回到文本分析上了,暂时省略)
2025.3.7
《活着》-余华还是张艺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观感和影评
A8.5,超出预期,比阿诺拉更为纯熟的杰作。对于这样有力的作品必须五星,但同这种对阴暗面的披露又要保持一定距离、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不过好在这部没有卖惨也没有过度,力道正好。不直接批判也不忸怩夸张,只是呈现和披露,这是功力所在。尽管只 ...
简评
C+5.6从刚刚看的共同的语言过来,完全是两个世界、两个极端的电影。一个是内容完全陌生的、抽象费解的,一个则是完全熟悉的生活、形而下俗套的。关于生活:和母亲、弟弟看的,说白了是邀请陪她看的,借电影的口交流而已,因此别有一番意义。能感 ...
观感和影评
A-8.4,远超预期得好,多层次上的优秀作品,尽管有些许清晰和直白说教之处。即便是商业大片,这套我吃了,心一狠甚至可以打个五星。既有传统西部/黑帮片的神话气质和搏斗情节,又融入了中国的侠义,而且是在大陆背景下拍出来的,别有一番风味。 ...
观感
B7+不打分了,没有一次认真看完,感触也不多-可能是因为不是第一次看此类电影,不过不让人生厌。后悔没有在大银幕上看,电脑画质太差而且在家总想刷手机干扰太多分神。三年前-高二时曾看过两部阿彼察邦,这第三部观感很不同,没有超现实元素,更 ...
25.4.22 北影节day5B+8/10?前半部分3星,末尾接近五星,但是二者确是难以割裂的-瑕不掩瑜一词第一次被如此恰当地运用。前期真的很难接受,千般万般地抵触和排斥,决心打三星,脸盲和剧情一头雾水、倒头睡了一会起来已经1h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