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中规中矩,完成度比较高。不敢说比原作好,至少改完不差。个人认为不见得是张艺谋的最高水准,但是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凝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视听语言不分析了,等二刷再说,角色简单说两句,巩俐依旧在线,那时候葛优真嫩,表演选角大都不错,但姜武和郭涛差点。
看前主要好奇如何把小说中人物的一生凝缩在两个小时里,另外是否有对苦难的宣扬和戏剧化处理。看下来这两个方面都处理得当,比小说更多了些真实感。
虽然不必和原著强行对比,但毕竟小说的威力和影响确实过于强烈了,相比下电影的确后劲和冲击力有所下降,更多是对命运和时代的思考。电影必然要对原作产生更改,由此才能碰撞出火花,我反倒觉得改动可以再大一些。
本身小说就是白描性质,电影则是二次简化和还原,只能选取个中切片,显得深度不足广度有余。简省了许多情节,必然有些地方交代不清:父亲死法,春生之死,皮影戏,养羊,抽血…
对文革则从强烈直接的复述变为含沙射影的、符号化的意识形态反讽。个人觉得用力歪而过度,导演的意图有些明显。由于原作问题,偶然性还是偏多,成也余华败也余华,张艺谋的本事基本到位了,风格也相对收敛。
最显著的改动也是争议焦点在结尾,把原先被命运车轮碾碎的结局改为一个闪动着希望的留白。
结局相对平和,失去了对命运和存在的终极叩问,个人感觉电影这么处理还是妥当的,淡化了悲剧色彩,更凸显历史沧桑感和人性关怀。从彻底的绝望到保留希望的火光,深度和锐度有所削减。(客观因素上,我不认为这是对审查的妥协,而更可能是对电影时长的要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了原著的自白视角和画外音,采取客观全知视角叙事,这点比二者兼占的悲情城市高明。但同样是有利有弊,少了原作倒叙这层元叙事的层次,戏剧性、悲剧感和哲思都少了。这不是影像的先天束缚而是导演的选择,否则完全可以像薄荷糖那样以第一人称回溯。当然文字和影像先天差异也起作用,文字符号的两可性允许作者进行冷峻的不可靠叙事和夹杂的哲思,而影像则必须是切实的直观再现,容不得暧昧的距离。但电影中戏剧性的时空跳转更突出历史的沧桑和荒诞,而画面和声音则更进一步还原历史的真实维度。(配乐的反复渲染营造出史诗感;广播背景音则增加其真实性。)
此外,从第一人称到上帝视角的转变顺带从单一人物的谱系学回溯变为对历史群像的书写。福贵有些美化和扁平化。如果说小说中的福贵是被命运车轮碾过的苇草,电影中的则是历史变迁中的一只小舟。前者凸显小人物在历史碾压下的无力感,后者则凸显时代洪流中家庭的韧性。
薄荷糖的辛辣尖锐,悲情城市的朦胧诗意,在这部电影折合为历史的洪流。加上文化背景原因,更能对本片感同身受,遂达到8.6分。但相比霸王别姬欠缺了人物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内在冲突和戏剧性都淡化了不少,总体来说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大于现实价值。
(视听技法和主题上大可以挖掘,但这就又回到文本分析上了,暂时省略)
2025.3.7
《活着》-余华还是张艺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观感和简评
高弧慢球-简评C+6.5,两星半。没想到是这么一贯和纯粹的“运动电影”-反倒是对传统运动类型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不可否认,观感极为平淡。不仅无法理解美国/运动文化(当然我尊重),更无法理解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不理解规则的人来说,无论 ...
多方位深入评析-陈佩斯《戏台》
B-6.9写在前面:本想是在大影院的一次迷影之旅,邂逅一代戏台大师陈佩斯,激动不已。但看下来相对比较失望,虽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没有真正的可圈可点的之处。简评:开场的质感比较鲜活,加之民国背景,颇有《让子弹飞》的架势。但始终节奏过快 ...
观感札记和简评
B+8.0第一部坂本龙一,此前一直对他不甚了解-只知晓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只是一个只会写点钢琴曲的现代作曲家。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全面真实的人,而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大师风貌。他的音乐和人生是平行交织的音轨。影 ...
二刷影评-艺谋的影史杰作
二刷综评-秋菊打官司A8.5,保持五星,减0.2分。现场反应强烈、互动频繁,电影的效力由此可见一斑。转场时的惊叹和笑声-这笑声中有着几分嘲讽和几分同情。ps.本片曾在高中讲乡土中国的线上课上放过,我们都那讥笑六十多岁的老师,自然也对 ...
简评
A-8.3此前没有听说过这部“神片”,看下来没有那么神。虽然完成度很高、很完善,但震撼度还不足以让我打五星。整体观感或许是有幕间休息的缘故,四个小时毫不觉得枯燥冗长-相比《流浪艺人》等。观影体验和同样靠表演和台词支撑的独角戏《初步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