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中规中矩,完成度比较高。不敢说比原作好,至少改完不差。个人认为不见得是张艺谋的最高水准,但是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凝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视听语言不分析了,等二刷再说,角色简单说两句,巩俐依旧在线,那时候葛优真嫩,表演选角大都不错,但姜武和郭涛差点。
看前主要好奇如何把小说中人物的一生凝缩在两个小时里,另外是否有对苦难的宣扬和戏剧化处理。看下来这两个方面都处理得当,比小说更多了些真实感。
虽然不必和原著强行对比,但毕竟小说的威力和影响确实过于强烈了,相比下电影的确后劲和冲击力有所下降,更多是对命运和时代的思考。电影必然要对原作产生更改,由此才能碰撞出火花,我反倒觉得改动可以再大一些。
本身小说就是白描性质,电影则是二次简化和还原,只能选取个中切片,显得深度不足广度有余。简省了许多情节,必然有些地方交代不清:父亲死法,春生之死,皮影戏,养羊,抽血…
对文革则从强烈直接的复述变为含沙射影的、符号化的意识形态反讽。个人觉得用力歪而过度,导演的意图有些明显。由于原作问题,偶然性还是偏多,成也余华败也余华,张艺谋的本事基本到位了,风格也相对收敛。
最显著的改动也是争议焦点在结尾,把原先被命运车轮碾碎的结局改为一个闪动着希望的留白。
结局相对平和,失去了对命运和存在的终极叩问,个人感觉电影这么处理还是妥当的,淡化了悲剧色彩,更凸显历史沧桑感和人性关怀。从彻底的绝望到保留希望的火光,深度和锐度有所削减。(客观因素上,我不认为这是对审查的妥协,而更可能是对电影时长的要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了原著的自白视角和画外音,采取客观全知视角叙事,这点比二者兼占的悲情城市高明。但同样是有利有弊,少了原作倒叙这层元叙事的层次,戏剧性、悲剧感和哲思都少了。这不是影像的先天束缚而是导演的选择,否则完全可以像薄荷糖那样以第一人称回溯。当然文字和影像先天差异也起作用,文字符号的两可性允许作者进行冷峻的不可靠叙事和夹杂的哲思,而影像则必须是切实的直观再现,容不得暧昧的距离。但电影中戏剧性的时空跳转更突出历史的沧桑和荒诞,而画面和声音则更进一步还原历史的真实维度。(配乐的反复渲染营造出史诗感;广播背景音则增加其真实性。)
此外,从第一人称到上帝视角的转变顺带从单一人物的谱系学回溯变为对历史群像的书写。福贵有些美化和扁平化。如果说小说中的福贵是被命运车轮碾过的苇草,电影中的则是历史变迁中的一只小舟。前者凸显小人物在历史碾压下的无力感,后者则凸显时代洪流中家庭的韧性。
薄荷糖的辛辣尖锐,悲情城市的朦胧诗意,在这部电影折合为历史的洪流。加上文化背景原因,更能对本片感同身受,遂达到8.6分。但相比霸王别姬欠缺了人物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内在冲突和戏剧性都淡化了不少,总体来说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大于现实价值。
(视听技法和主题上大可以挖掘,但这就又回到文本分析上了,暂时省略)
2025.3.7
《活着》-余华还是张艺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