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
很难界定属于什么类型,爱情/音乐/传记片?
因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类型片,表达方式也很新颖,难以直接评价喜不喜欢。
情节十分简单平常,视听语言却异彩缤纷,不过也不能简单说有故弄玄虚之嫌,形式内容还是不可分割的。视听的魔力效果的确起到了渲染情感氛围的作用,但仍旧是一种基于侧面的对心理活动表现。因而的确比情节相似的《卡蜜儿》要简洁许多,还获得了一种奇特的纵深的质感。
本片最奇特的一点莫过于大量画外的音源使用。歌剧和交响乐搭配人物外在的沉默,成了人物的内心声音和写照。
不过有趣的是,这和我刚读的、布列松在访谈中提倡的恰恰相反。“不要音乐,当然,除了用可见的乐器演奏的音乐。”我说:“噪声应该成为音乐。”我想说的仅是“不要无中生有的管弦乐”(每部电影里,当有音乐出现时,我们完全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我们就会以为自己身处剧院;但当我们在乡下时,没有任何理由听到剧院里才有的管弦乐)。这点暂且存疑,保留态度。
此外还有对色彩的运用。神秘且具有现代感的冷色调和关于爱的主题总让我想到《飞向太空》。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9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0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8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4
25.6.2于卢米埃,全国艺联时光之镜影展。第一次来芳草地,实在有点目眩神迷,像“我的舅舅”一样不知所措,找了半天才到。
在大银幕观看很震撼,但小咪了会。
第一部基耶夫,第二部比诺什。
观感札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