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2
从憔悴的面容开始,令人不忍。
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
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重新深入到生活的细节。在最孤独最困苦的时刻,一个人的旨趣也暴露无遗-或者说信仰,毕竟此种情形下必须要依附于强力连通自身才能生存。他在最后的日子和声音相依为命,我想我应该会和电影或书籍同生共死吧,那时我应该也有自己的电影可以去品味了。
他在临终年月里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炳谷行人,三岛。虽然看似孑然一身,却和先哲隔空对话,如果能在韶华时就开启这段旅程或许更好,希望我不要相见恨晚。
我虽离死亡尚有些遥远,但也经历过住院的日子。应该感到庆幸,由于是一位现代的大师,我们至少还可以与其共度一段时光,目睹其走向死亡。从疫情后,到俄对乌克兰发动战争……
ps.就这么不到一个小时的电影,受到了来自家人数次的打断和埋怨,最后直接吵起来就坐在我身边打印了半个小时。深陷在世俗的沼泽里、蒙受着布满恶意的伏击,真的比独自面对死亡的平静更好吗?一个人为自己而活、不受打扰、追求梦想而成功难道不是最好的事情吗,前提是他要足够富足。坂本也清楚地说道“我经历了很棒的一生”,这就足够了。
我想一个垂死之人必然会宽恕他人、与周遭和解吧,我可以想象一个人怀着爱意不舍地离世,却无法想象一个临终者是带着悔恨和不满愤愤离开的。
最后两日他在病床上听演讲到啜泣-实在令人感动,最后一小时在手指的弹奏动作中安息。
一个个空镜-斯人已逝,余音不绝。
25.8.4投影仪
观感札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