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6
阿彼察邦最后一部长片,也是目前最爱的一部阿彼察邦。直到最后一部阿彼察邦,才第一次见到真正意义上大量使用特效。
观影体验就像三位主人公那样,不知缘何来到一处洞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不断向纵深和细微处发现。内心被一股力量源源不断地倾泻和感化,直到结束仍滞留于此,无法散去。
如同冥想的精神净化,在影像当中进入心流还是极罕有的情况。身心放松地沉浸但又分外清醒,感知集中而敏锐,纷繁的欲望则化为乌有,思想和感受交融为一,或许没有某一刻的冲击感,但整体感受却非常清澈、强烈而浓郁。
观后走在雨后静谧的小路,真有洞开天眼的通灵感与恍如隔世、阅尽往生的开悟之感。
本片比前作克制了许多,采用清晰的固定长镜头,技艺已臻于纯熟和精良,有塔可夫斯基的味道。视听处理都十分细腻,影像的质感和纯度最高的一部,然而主旨和内涵却相对含混暧昧。
影片浓郁、神秘又奇丽的意境,吸引人注目和接触。即便日常对话都那么平缓幽静,似乎和自然融为一体。更不用说灯光和幽灵的灵晕。在现实的猿人和看不见的鬼魂之间,超现实和现实实现自然融合,生与死展开亲密交谈。湖面之明镜穿透时间和真幻的边界,和鬼魂对话、和动物交媾。我们一方面被裹挟着融入影像的生生之流,一方面又被暴露在种种不测从而揭示出脆弱的一面,触及记忆深处(尽管并非创伤)和生命无常的空无。
和阿彼察邦此前的电影一样,本片依旧以神话传说为原型。鬼猴/幽灵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孤魂,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野鬼,始终在游牧和逃逸。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几乎撕裂开平滑的影像的时刻:幽灵是无穷的深渊,而摄影(包括电影本身)却是平面化的技术媒介/产物,在机械复制和艺术灵韵之间的邂逅孕育着不可弥合的张力。
摄影胶卷中的疑点宛如《放大》。定格的照片搭配画外音旁白,清晰具象的图像和诡异离奇的神话故事形成强烈的张力。阿彼察邦总能从现实的最皮表延伸到最飘渺的超验界。
结尾洞穴内阳光洒落、蝉鸣渐起,从乡野转向城市生活,霓虹灯、风扇、聚众,如梦初醒。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再次回光返照。
最终,影片止于平行时空下的两对男女,以开放和不确定性告终。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或许叙事显得较为割裂,影像质感也严重不均匀,缺乏一贯性。
ps. 观于二刷《路边野餐》之前。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6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5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9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9.0
25.7.15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观感与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建筑师的使命与宿命
评分:A-8.0这次观影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格林纳威,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电影。中途还对这部电影的价值有些许犹疑,直到结尾一刹生出顿悟之感,想起立鼓掌。作为艺术家传记,本片不同于《梵高》、《卡蜜儿》将叙述重心放在生平履历上,即便对私生活的 ...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