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
由于看前对此片毫无了解,只是抱着朝圣的心态来看,始终以为是创新的炫技之作或美国式的。开始对于快节奏、高密度的内容难以消化,非线性多层级叙事下情节理解都很困难,设计感十足的形式主义视听语言更是云里雾里了。
此外,因为该死的网络卡顿、投影仪延迟和字幕的问题,观感极差!前半段就在凌乱的状态下度过。
好在看到一半后,解决了设备问题,立马就入戏了,仿佛穿过了迷雾。
突然理解了一个人如何在中途迷失,在死前孤独无助,走马灯地回首过往的欲望、自私冷漠…扒开那些绚烂的粉尘,废墟下的rosebud。
追溯一个逝者的谱系,就像在盛大的废墟中寻找吉光片羽。这种拼图式的记忆考古让人联想起《野草莓》、《薄荷糖》…一层层揭开面纱,走近人物的内心。
关于主题又大可以分析,只点出个人的零星感触:
个体活生生的真实经历和冷冰冰的生平简历的张力-生命体验的不可化约。
人格和人设的张力-在媒体时代更为加剧
不可靠叙事-罗生门式的记忆考古
空间-犹如盗梦空间中的空旷囚牢
创伤-精神分析的电影化
现代性结构中,无论是《燃烧》或《薄荷糖》这样的小人物还是本片中的名贵,都免不了孤独寂寞,愤怒无处发泄。
此外还有一些符号可以分析,rosebud是核心一例。可以是童年创伤,可以是童年记忆的物质印记,可以是母爱的替代品,可以是沦丧的童真…
如塔可夫斯基所说,“象征只有在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义上,通过隐秘的(祭神与巫术)言说,表达出暗示与语词表层无法传达的内涵时,才是真正的象征。它有多个面孔、多重意义,永远潜藏在最深处。它有如晶体,构造有序。它甚至如同某种单细胞生物,有别于复合的,可隐喻、讽喻、比喻……象征无法言说,不可解释,面对它的整体感,我们只会觉得无助。”
简直是翻版的《史高治》-我的童年回忆,马上去重温。
围绕着悬疑和谜:某个地点和单词,穆赫兰道
真的是母题式的经典,如同无穷的矿藏,也能看到后来者源源不断的影子。《迷魂记》中的欲望操控,,《盗梦空间》里被自己构建的庞大城市所困的夫妻,《穆赫兰道》中真幻交织和谜题(单词,地点),《罗生门》式的多视角不可靠叙事,《抛掉书本》结尾的演员自述,视听语言有更多模仿者…
好的电影犹如一块晶体,一定是可以多层次感受、理解和解读的,因此看多少遍都会有新的想法。(拉一部好片强于看百部烂片)
这次初看几乎没有关注到视听语言,再加上对电影史所知无几,仅仅被那股情感力量所感染。在知悉了情节后,马上准备二刷,再次走入凯恩的人生一探废墟。
2025.3.28
《公民凯恩》初看观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献祭评分:A-8.3背景-主题-叙事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以战后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