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3
此前没有听说过这部“神片”,看下来没有那么神。虽然完成度很高、很完善,但震撼度还不足以让我打五星。
整体观感
或许是有幕间休息的缘故,四个小时毫不觉得枯燥冗长-相比《流浪艺人》等。观影体验和同样靠表演和台词支撑的独角戏《初步举证》类似,一步步带入剧中,渐入佳境。
开场广告宣传了十分钟。
p1中规中矩、相对平淡,前期眯了一会。
p2进入高潮铺垫阶段,代入感更强。
p3彻底高潮,感染力十足。
多角度简评:
这种戏剧一方面靠时长和内容的时间跨度取胜,另一方面则是剧场特有的沉浸感、在场感、共时性。
然而利用电影的摄像技术-多机位切换和不同景别的搭配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布列松所批评的“被拍摄下的戏剧”,是否是隔靴挠痒?
由于这种形式不可避免会产生多层隔阂:观众-屏幕,摄像机-舞台,演员和舞台-生活,绕了一圈才回到生活经验。从布景、台词描述、表演,一切都是对生活“虚假”的模仿,而非对生活体验的直接再现,因此都需要由观众的经验和想象脑补,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则基于观众对故事的热情与信任。
但无论如何,我再次惊讶于一个如此小的舞台上,由有限的道具、演员和台词,能够折射出的却接近于无限,那个转动的舞台宛如阿莱夫,包含着整个世界、整个历史。这种简洁和丰富性难道不和布列松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
由衷地佩服台上每个演员的自信从容和表演功底,要从各种人物之间、戏里戏外的身份切换,而且只有一遍过的机会,每时每刻都要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背景音乐和布景均比较出彩,算是锦上添花的加持。
叙事典型,结构完整,有详有略,节奏疏密、急缓得当,死亡和梦境是静与动的端,都是点睛的戏剧性时刻。
本剧可以看作史诗和宏大叙事的典型,结构化和象征/典型化固然使得形而上的主题得以深化,但也必然导致生活细节的真实性无法呈现,这也是文学和戏剧天生所不足于电影的。
关于内容:
本剧的文学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历史和思想性更为重要。
戏剧首先是对美国梦的体现:我们先从今天的视角切入到这段历史的起点,一步步沿着谱系走向今天,再在终结的时刻回溯最初,结尾点题-“美国梦”。
一场幻梦-从白手起家、满心憧憬到步步高升、家财万贯,到一夜跌落绝境和洪水,亦或是迷失在金钱的海洋。我联想到的相似主题作品除了广为人知的《公民凯恩》,还有我儿时阅读过印象最深的一本漫画《史高治的光辉岁月》,其中包含着欲望、梦想、自我……
而个人史又拼凑为家族史,家族史诗和代际谱系由此得以展现。超现实的梦境轮回复现,让人想到《百年孤独》,或许还有同样是超长片的《灿烂人生》。“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命运交响曲般的三段式经典结构,实际上更是三代人的交替和循环。
而家族史又影射着美国史、经济史和近代史,就像那旋转戏台,同一个世界在各个时代下所呈现的沧桑变迁。
一些小感悟:经济天生具有的政治属性;“不是运气而是策略-control ”,九分靠算,一分靠赌。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0,8.2,8.4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6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5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1
选角/表演 8.3
25.7.26小西天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评分:B+7.9瓦尔达,散文电影+1。本片是绝佳的日记vlog,游记和公路体的交汇。但散文电影真的就仅限于此吗?看多了感到比较失望。rap、绘画、各种媒介拼接,导演出镜,场景的联想式剪接,戏里戏外跳脱都流畅自如,对瓦尔达算不上什么新 ...
简评
B7.0久仰的新浪潮名作,第三部特吕弗,略有失望。感触不多,没有太多惊喜,无法认定这是一部一流佳作,和《日以作夜》同样想打三星半。由于是刚拍出过《四百击》的特吕弗,手紧一点遂打三星。用戈达尔不太厚道的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受即是- “特 ...
初看观感和简评
B7.0?暂且打三分,需要有机会大银幕重温。第二部蔡明亮。中间睡了接着看,观感并不强烈,时而有点共鸣。按理说应该很欣赏的风格,但仅仅能认可但却无法沉浸其中沉心静观,没有很能get到情感氛围。被剧情简介吸引而来,但却没看到“情节”。从 ...
二刷
评分:B7.2,维持四星。前言:两年前刚出的时候在电脑上看了。那时候只觉得一般般,有些尴尬蹩脚,纪实和戏谑都不甚自然,更别提被理想主义精神打动了。正值资料馆发布本片加纪录片活动,而我无奈没抢到票,愤懑之余拿出此片一探究竟。当时阅片量 ...
本文约2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uS0QsJ7WE2yBhAzFJmXXcg?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s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