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东莞理工学院主办的粤光杯比赛看到了这部片子,感觉很不错。
与其他学生作品相比,《飞牛》更有影像质感,这种“电影感”的产生,一方面得益于4:3的画幅设置隐去了现实中过于复杂的元素而呈现出纯净的状态,同时又赋予短片一种怀旧感,尤其是中间的黑白段落;另一方面,导演对构图的追求配合静止长镜头,使画面具备独立的美感。
“电影感”的形成并一定不依赖于复杂的镜头语言与剪辑节奏,简洁的电影语言如果能够传达足够的信息更能够形成叙事的张力。在第一章节中,当记者问到赵大爷的想法时,镜头长时间停留在赵大爷的脸上,在这里,长镜头获得了使观众与人物共同体验时间绵延流逝而产生的新的意义空间。而后接了一个赵大爷的手部特写,几秒后一滴水滴到了他的手上。这滴水显然是赵大爷的泪水,笔者认为有些多余,因为这滴指向悲伤的泪水实际上起到了代人物说话的效果,这就打破了赵大爷的“无语”状态,原本含混的意义空间转向了单一与确定。
影片中运动镜头的占比较少,但在主题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章节中有一处手持跟随镜头,结合之后的新闻报道的采访镜头直接成为影片画面,显然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强化真实感引导观众成为“在场”,是一种伪记录的片段创作。而在第三章节同样有一处特立独行的移动镜头,镜头前跟两个小孩在屋间奔跑,摇晃与左右移动的过程中显现出摄影机的“自主意识”,而这里已经没有记者与“事件”,那这种自主意识就不是伪记录的创作,而是其他。
答案就在后面的鸟儿的主观镜头。也就是说,跟随小孩的镜头其实是一种“幽灵视点”。
只是镜头的变换容易造成风格上的割裂,同时,后两个章节没有形成独立叙事,分章节叙事似乎只是视觉效果与隐喻意图的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