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贝拉·塔尔。给10分。

听了无数次胡波和他的故事,在韩佳彤在课上多次看过《鲸鱼马戏团》片尾暴动片段,更是在苏牧课上听过无数次的两人同游颐和园的经典对白,终于遭遇了文本本身。

对东欧和匈牙利的历史不太熟识,大约知道是关于体制、苏联解体和共产主义的问题。

先不论主题、思想和各种隐喻与象征。单论视听本身对电影的探索和革新就值10分了。全片39个镜头,拍了4年,换了7个摄影师。整个片子是一场一景,我调侃“回到鲍特的年代”,小罗笃定镜头有平稳微弱的光学变焦,而我们都惊叹于所有镜头精准的焦点控制(比如直升机出现,焦真的给的好)、起落幅的构图设计和复杂的场面调度。

医院暴动片段全程Foley音效却没有任何人声参与(哀嚎和怒吼都没有),制造了“沉默的屠杀”的效果,令人震撼,而电器店的镜头下摇之后,“公开宣讲变成读书呢喃”也同样惊艳,把所谓“镜头内部的蒙太奇”或“长镜头本身的悬念”发挥到了极致。

开场的“人体模拟星体”长镜头段落和结尾处“医院暴动”长镜头段落同样惊艳,特别医院那场,最后落幅男主特写的脸,严肃的表情,眼神直勾勾地盯着镜头——盯着镜头前每个不知所措的观众,摄人心魄。跟小罗说了一个细节:落幅男主脸部的特写,长达30多秒,但男主眼睛一眨都没眨,直到瞪出了眼泪,而整个长镜头近8分钟,不知道要NG多少次,也调侃“NG一次,复景1天”,难怪经常一个镜头拍数月。

全片的长镜头基本在移动(明显区别于侯孝贤、小津),动线之精准,构图之巧妙,调度之复杂已无需再说。

“鲸鱼”隐喻了什么?“王子”又隐喻了什么?“王子”像麦格芬一样,全片只出现了一个幽灵一般的影子,但是作为核心人物和话题却贯穿了全片,通过所有人物的对白实现了“缺席的在场”。而那个巨大的鲸鱼眼睛,从瞪的溜圆到片尾半睁半闭最后隐没与白雾之中,又象征了什么。

男主是全片的视点人物,目睹了所有事件的发生,他叫所有人“叔叔”,第一个看了鲸鱼,偷听了“王子”和翻译的谈话,目睹了医院暴动的发生,被唐德婶婶威胁又帮助钢琴家叔叔四处联络,逃到火车站被直升机拦截,最后又偷听了军官的谈话。

男主为什么演绎人体星体,钢琴家叔叔为什么反对十二平均律,警察局长为什么跟唐德婶婶跳《蓝色多瑙河》,局长孩子的叫嚣到底暗示了什么。“王子”的所有如神棍般的宣讲是在表达什么?

所有细节都值得琢磨,“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