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5,看在40年代国产电影和石挥的份上,勉强四星支持一下。
桑弧、张爱玲、石挥三位一体,都是第一次看;但因为和预期相差很远,总觉得差点意思。观感一般,有点漫长无味,作为电影节奏还是欠佳。故事基本还是老一套,但视听上和阮玲玉时代的默片则大相径庭。各个方面像话剧一样,今天看来更是格外板正,尤其是那话剧腔-略有不适。当作喜剧小品来看或许还可以,一场谎言和猜忌引发的闹剧,从铺垫酝酿到高潮,再到救赎式的大团圆和煽情结局都不在意料之外,和“太太万岁”形成呼应。唯一惊艳的一笔莫过于结尾最后一句台词形成的闭环-意味深长且结构完整。
剧本还不错但(或许配合上视听)中规中矩,埋下伏笔然后拆穿,都市家庭恩怨纠葛,还有点黑色电影的味道,但和同期好莱坞还是有差距。但若和今天的小品相比,则又显得高明多了。
从剧本到表演,每个细节都是从模子里刻出来的,都缺乏自然和灵性。不仅不够电影也不够生活,生硬刻板且视听引导过强-信息量不够,直白甚至有点肤浅,没有余味和纵深可言,这可能和时代局限有关。
pa.前半个小时在电脑看的,换到大银幕和现场后活跃许多也亲切许多,原先粗糙膈应的感觉消失了。
台词、选角和表演还算典范-从当时话剧的角度来看。人物典型,但不够立体,主角张伐有点朱时茂的俊逸但是拘束,而石挥饰演的老丈人-颇有陈佩斯那股灵气-倒是鲜活丰满。
最大的乌龙莫过于把男主认成了石挥!!!-尤其是在石挥的展映上。但他黑白年轻照太帅了,完全和片中丈人对应不上,谁能想到他演了这么一个最精彩的配角。就像闭幕后一位老人所说“石挥演得太好了,拉别人一大截。”-另一个人问“谁是石挥?”
ps.一查才知道石挥居然兼任导演和演员,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要深挖。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6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7.4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3
25.5.14小西天
初看石挥和40年代的中国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