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5,看在40年代国产电影和石挥的份上,勉强四星支持一下。
桑弧、张爱玲、石挥三位一体,都是第一次看;但因为和预期相差很远,总觉得差点意思。观感一般,有点漫长无味,作为电影节奏还是欠佳。故事基本还是老一套,但视听上和阮玲玉时代的默片则大相径庭。各个方面像话剧一样,今天看来更是格外板正,尤其是那话剧腔-略有不适。当作喜剧小品来看或许还可以,一场谎言和猜忌引发的闹剧,从铺垫酝酿到高潮,再到救赎式的大团圆和煽情结局都不在意料之外,和“太太万岁”形成呼应。唯一惊艳的一笔莫过于结尾最后一句台词形成的闭环-意味深长且结构完整。
剧本还不错但(或许配合上视听)中规中矩,埋下伏笔然后拆穿,都市家庭恩怨纠葛,还有点黑色电影的味道,但和同期好莱坞还是有差距。但若和今天的小品相比,则又显得高明多了。
从剧本到表演,每个细节都是从模子里刻出来的,都缺乏自然和灵性。不仅不够电影也不够生活,生硬刻板且视听引导过强-信息量不够,直白甚至有点肤浅,没有余味和纵深可言,这可能和时代局限有关。
pa.前半个小时在电脑看的,换到大银幕和现场后活跃许多也亲切许多,原先粗糙膈应的感觉消失了。
台词、选角和表演还算典范-从当时话剧的角度来看。人物典型,但不够立体,主角张伐有点朱时茂的俊逸但是拘束,而石挥饰演的老丈人-颇有陈佩斯那股灵气-倒是鲜活丰满。
最大的乌龙莫过于把男主认成了石挥!!!-尤其是在石挥的展映上。但他黑白年轻照太帅了,完全和片中丈人对应不上,谁能想到他演了这么一个最精彩的配角。就像闭幕后一位老人所说“石挥演得太好了,拉别人一大截。”-另一个人问“谁是石挥?”
ps.一查才知道石挥居然兼任导演和演员,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要深挖。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6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7.4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3
25.5.14小西天
初看石挥和40年代的中国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观感札记
B+8.2从憔悴的面容开始,令人不忍。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 ...
100年的邂逅-《淘金记》大银幕重温/贾樟柯映后
B+8.1前言絮叨: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动场再看,看前略读了巴赞的文章。正值影片100周年纪念、电影130周年,重温百年前的迷影梦。卓别林-夏尔洛是永远鲜活的银幕形象,百看不厌的神话。中途小困,几次打盹。台下笑声迭起。ps.修复版 ...
观感和简评
高弧慢球-简评C+6.5,两星半。没想到是这么一贯和纯粹的“运动电影”-反倒是对传统运动类型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不可否认,观感极为平淡。不仅无法理解美国/运动文化(当然我尊重),更无法理解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不理解规则的人来说,无论 ...
多方位深入评析-陈佩斯《戏台》
B-6.9写在前面:本想是在大影院的一次迷影之旅,邂逅一代戏台大师陈佩斯,激动不已。但看下来相对比较失望,虽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没有真正的可圈可点的之处。简评:开场的质感比较鲜活,加之民国背景,颇有《让子弹飞》的架势。但始终节奏过快 ...
观感札记和简评
B+8.0第一部坂本龙一,此前一直对他不甚了解-只知晓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只是一个只会写点钢琴曲的现代作曲家。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全面真实的人,而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大师风貌。他的音乐和人生是平行交织的音轨。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