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荼蘼

逐漸被觀衆遺忘的疼痛青春題材,在今年似乎有種回歸之感。劇集上一年都鮮少出現一部,今年卻意外地上線了四部;與此同時,沒有流量明星全新人陣容的影版《悲傷逆流成河》,在不被看好下卻意外的給觀衆帶來了驚喜。

...

縱觀近年來,由疼痛青春文學IP改編的影視作品,可謂是呈現了一出由興到衰的市場現象。如今饒雪漫、郭敬明、辛夷塢、樂小米等人小說改編的疼痛青春作品,再現2018的影視熒屏。在校園甜寵、古裝輕喜、懸疑冒險等題材霸屏整個網劇市場下,他們的疼痛文還能再憶青春多少年?每況愈下的疼痛青春片,又該如何做才能不依靠流量明星獲取蠅頭小利?

逐年低靡的疼痛青春片,蒸蒸日上的疼痛青春劇

首先,下圖是筆者整理的2013-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疼痛青春片。從票房上來看疼痛青春片算是成功的,并且小花鮮肉的流量陣容可謂是該類型片的“必殺技”。從《小時代》系列、《匆匆那年》《左耳》,再到《緻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夏有喬木雅望天堂》。這些影片的主演集結了楊幂、陳學冬、彭于晏、倪妮、馬思純、楊洋、歐豪、吳亦凡等等備受觀衆追捧的男神女神們。所以即便評分皆在及格線以下,可粉絲仍舊願意自掏腰包為偶像買賬。

...

不過,從評分和打星人數上又能發現:随着“流量明星+疼痛青春IP”的模式開始變得套路化,而内容卻依舊同質化時,觀衆對該類型片的審美開始逐漸回歸理性。自2013年《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後,不僅大獲觀衆好評,更是成為了當年的票房“黑馬”。在該影片的努力下,讓觀衆對疼痛青春片再次燃起了信心。

緊接着,幾乎每年都會有兩部同類型片上映。然而細數這些影片的劇情,似乎都被三角戀、撕逼、金錢、誤會、錯過等等圍繞“愛情”的各種橋段承包了般。千篇一律的内容,不過是換張臉來演繹的诟病,成為疼痛青春片在觀衆心中的刻闆印象。即使2016年出了一部7.6分的高口碑電影《七月與安生》,可内容依舊逃不脫三角戀、閨蜜撕逼等劇情,票房也隻能惜止于1.66億。自2014年起,該類影片的票房便呈逐年遞減的趨勢。

...

再看,近幾年的疼痛青春劇。抛去“影劇兩版誰先上映”這一問題,單從内容上看,細膩而緊湊的劇情更适合電視劇些。不同于電影,疼痛青春題材的電視劇雖然不多,但在不斷的吸取市場經驗下,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最初在《匆匆那年》的影響下,讓觀衆沉浸在留有遺憾與疼痛感的青春劇中不可自拔。可自從甜寵、輕喜元素的出現後,市場風向便發生了改變。為了迎合年輕受衆的喜好,疼痛青春劇中也開始加入這些元素,從這兩年作品的反響來看,成效初顯。

...

...

對比2017年的《夏至未至》和《秘果》,2018年的《忽而今夏》與《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風格偏于呈現青春中傷痛感的《夏至未至》《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相較于加入甜寵、趣味性的《秘果》《忽而今夏》來說,同時期的口碑都沒有後者高。而改編自辛夷塢同名小說的劇版《原來你還在這裡》,與影版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動。

由青春片變為都市情感劇的《原來你還在這裡》,将男女主角的故事側重在步入社會後的迷失、錯過與成長中。該劇自11月6日上線後,便好評如潮。截至11月9号在豆瓣電影上800餘條的短評中,大多是4、5星的評分。

...

由此可見,迎合當下受衆的青春現實與喜好進行改編,對疼痛青春劇來說可謂是一件利好之事。既然電視劇市場吃這一套,那麼電影市場是否也能相通?

“不痛”或将成為疼痛青春題材的“逆襲之法”

在疼痛青春片逐漸低迷,校園甜寵、古裝輕喜劇越發受歡迎的影視市場下,如若疼痛青春題材仍依賴于純靠IP與流量帶來盈利的話,疼痛青春作品隻會走向“寒冬”。自今年影版《悲傷逆流成河》成功逆襲後,筆者不得不佩服郭敬明對受衆需求的把控能力。相比較下同為青春疼痛文學作家的饒雪漫,在改編這方面确實還需要多學習,有時做個與時俱進的“商人”也是對編劇的一種褒獎。

截止11月9日,上映50天的《悲傷逆流成河》已收獲3.56億的票房,豆瓣評分5.9分,在近6年的疼痛青春片中排名第三。這部号稱“國内首部講述校園霸淩”的院線電影,它的成功在筆者看來,恰好就是“它的不悲傷”。

《悲傷逆流成河》沒有一直的壓抑,而是讓觀衆在悲傷中能夠不自覺的感受到歡樂與溫暖,降低整個影片中的悲傷情緒便是它最成功的地方。影片在放大校園霸淩、家庭環境部分的同時,也增加了男女之間微妙情愫帶來的溫暖與歡樂部分。

...

當觀衆沉浸在悲傷壓抑的情緒中時,關心問候、暖心維護等劇情的及時出現,恰好撫平了觀衆的痛點。其次,影片中女主母親前期表現出的隐忍、嫌棄和不堪,與後期知道女兒的病是自己造成後的那句“媽帶你去看病”形成強烈的對比,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如此悲喜交加、傷而讓人深思,将親情與友情、生活與校園之間的現實矛盾,巧妙結合而成的《悲傷逆流成河》作為一部105分鐘的電影來說,它确實是成功了。這種去除小說中過于黑暗、壓抑的情節,迎合當下觀衆在意的社會話題與學生教育部分進行着重改編的方式,可謂是未來疼痛青春片的“逆襲之法”。

...

再看,11月8日上線由饒雪漫親筆改編的《小妖的金色城堡》。該網劇共32集,每集隻有25分鐘,與《秘果》一樣都是新人陣容,為何這次改編的劇情卻讓人連第一集都看不下去。莫名其妙的開頭、模糊不清的人設、尴尬的劇情、撐不起的演技……讓這部網劇注定淪為疼痛青春作品中的又一失敗案例。

雖然一個是電影、一個是網劇,可受衆都是年輕群體,反響卻大相徑庭。縱觀近年來,疼痛青春作品在影視市場裡的比例,可謂是每況愈下。“内憂”自身IP内容太淺、不夠多元;“外患”校園甜寵、古裝輕喜、懸疑冒險等題材席卷整個網劇市場,如此市場趨勢下饒雪漫、郭敬明等人的疼痛青春作品要想實現破局,就必須進行與時俱進的再創新。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迎合當下受衆的青春現實與喜好,結合當下流行的輕喜元素,将悲與喜、壓抑與舒松相互交錯融合;在悲傷中透進一縷陽光,讓淚點與笑點直戳觀衆内心的改編方式,或将成為疼痛青春題材再次回歸市場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