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智庫丨大靜

“這部劇應該改名叫《帶着廣告商去留學》。”

...

盡管有孫紅雷、辛芷蕾、劉敏濤、塗松岩、檀健次、楊玏等一衆戲骨加持,憑預告片怒刷了一波好感和市場期待值,首播收視率高達1.31%,《帶着爸爸去留學》(以下簡稱《帶爸》)仍遭遇了口碑滑鐵盧。截至目前,其豆瓣評分已經跌至3.5,打一星的觀衆占比高達57.4%。照目前趨勢看,還剩十集待播的《帶爸》,評分遠未探到真正的“底部”。

...

《帶爸》如此“高效”地消耗完觀衆緣、跻身年度爛劇集中營,離不開劇集顯而易見的硬傷,如劇情脫離實際,“三觀不正”,與真實留學生活相去甚遠;剪輯混亂,情節跳躍突兀,影響了劇情本身推進的節奏;角色人設崩壞,從大人到小孩,都随時準備要就地黑化;新人演技尬,将叛逆演成“不過腦”,演成“巨嬰海外丢人記”……這些硬傷無須贅述,網友的吐槽已經鋪天蓋地,本文試圖讨論的,是《帶爸》中更為魔幻的場景——廣告植入。

是《帶爸》還是帶貨?

據筆者統計,《帶爸》片尾鳴謝名單中共計出現了26家公司,涵蓋了汽車、日用品、瓶裝水、英語培訓學校、跨境彙款銀行、奶粉、咖啡、牙刷、遊戲、零食、水餃、辣椒醬等等品牌,夾帶如此多的“私貨”,《帶爸》的廣告植入“魔幻”到什麼程度?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下。

第一集,三組家庭落地美利堅,順利通過海關,正擠在車上樂樂呵呵,突然天降橫禍,司機一記猛刹車,一個女孩從車裡飛出去,滿地都是碎玻璃和血。而花了這麼大篇幅和力氣,竟是為了植入一個接機廣告——武翰祥(塗松岩 飾)随即撥通電話:“XX好居嗎?我是你們貴賓客戶,你們趕緊的派個車來接”。劇外,XX好居官網首頁上“XX接機,安全便宜”的廣告也“安排”上了。

...

第九集,《帶爸》打造了一場母子間的“Battle”,因為兒子不願意跟自己回北京找鬧離婚的老公算賬,劉若瑜(劉敏濤 飾)喪失理智的從洗手間接了一盆水,對着在睡覺的兒子當頭澆下。這位媽媽為了兒子抛家舍業在美國陪讀了八年,口口聲聲“兒子是我的命”,她怎麼能做出這種不合人設的舉動?随即出場黃成棟(孫紅雷 飾)解釋了一切——他拿出了某牌感冒靈,“來,拿水沖上,預防感冒”。沒錯,就是這麼言傳身教,猝不及防。

...

第十一集,美國語言學校的校董奧斯卡先生聘請了一位中國秘書(這種不合邏輯的設計多了去了),秘書跑到籃球訓練場,硬生生把黃成棟拽到了校董那,神奇的是,校董雖然講的是英文,但聽得懂中文,那不懂英文的黃成棟豈不是很吃虧?不着急,林飒(辛芷蕾 飾)拿出了國産某牌翻譯機,強調“能翻譯三十三種語言”,黃成棟還假客氣“那我用完了還給你”,“我用不着,國内都出第三代了”——發現沒有,看似不經意,其實句句都是知識點啊。

...

第三十二集,因為父母離婚,黃小棟(曾舜晞 飾)患上失語症,已經幾個月不發一言(是的,在他就讀語言學校期間),武丹丹(蔣依依 飾)搶來他手機下了個軟件:“這是我們老師推薦我用的軟件,做練習題用的,你現在雖然不說話了,但學習别落下”,鏡頭随即給軟件頁面一個大特寫,托福口語、托福寫作、托福題庫映入眼簾。管他口不能言、家庭支離破碎,學英語還是要雷打不動,這種植入,夠硬核。

一路看下來,《帶爸》的廣告植入可謂各式各樣百花齊放,完全不帶重樣,泛濫程度堪稱近年之最。而除了品牌露出、産品特寫、場景植入、台詞口播外,更“過分”的是,《帶爸》充斥了大量據産品“定制”的劇情,上文梳理的僅是“冰山一角”。即便是對廣告植入早已司空見慣的中國網友,對《帶爸》的玩法也大開眼界:“這哪是《帶着爸爸去留學》,簡直是《帶着廣告商去留學》啊。”

定制劇情反客為主?“過度廣告”折損作品口碑

過度廣告營銷将一部号稱要解構中國式親子關系的劇,活脫脫變成一部“向金主爸爸低頭”的廣告劇,盡管導演姚曉峰表示:“我認為現在廣告植入的編劇水平比較弱,所以我的處理方式是在他們植入劇本的基礎上又做一次二度創作。盡量讓這些廣告不留痕迹。”自以為天衣無縫,問題是——9012年了,這點伎倆,難道還指望觀衆看不懂?

...

《帶爸》并非孤例,近些年來,《深夜食堂》《離婚律師》《何以笙箫默》《歡樂頌》《老九門》《一起來看流星雨》《青雲志》《孤芳不自賞》等大量影視劇均因廣告植入場景遭到輿論诟病,最終影響了作品美譽度。

在筆者看來,影視劇作品原本就是“商品”,内容品質、明星卡司等均是其對采購方的議價籌碼,而廣告植入,将作品制作完成後才進行的商業行為“前置”,這本無可厚非,畢竟觀衆對影視劇生産“燒錢”、制作周期長、風險高等心知肚明。

也因此,植入廣告成了影視劇的重要回本方式,目前業界常見的做法是,在劇本和大綱階段就給植入留下“口子”,劇情、人物關系上都留有“做文章”的餘地,方便品牌方往裡填産品。由于各品牌方投入的成本和推廣訴求不同,劇方既要照顧多個品牌方的利益、保障植入效果,又要把握影視作品本身的水準和品質,保證演員的配合,這中間,難免出現問題。

...

就古代劇和近代劇而言,“創意中插”是廣告植入的主流方式,如《長安十二時辰》的“長安娛樂時間”、《延禧攻略》的小劇場、《那年花開月正圓》的“花開時刻”、《無心法師2》的“有心外傳”等,“創意中插”雖然順用了劇中人物和布景,但實際上割裂了劇情和廣告,頂多讓觀衆出戲;

而對更适合商品使用場景的現代劇來說,廣告植入早已不是簡單粗暴的“硬廣”,劇方據品牌方需求不斷變通和模式創新,《帶爸》所展示的類似OEM式的“定制生産”,正是如今行業的大趨勢,而真正折損作品口碑的,恰恰是這類“反客為主”的“直入”劇情。

以《帶爸》為鑒,筆者認為,定制内容對劇集産生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其一,滋生了大量非必要、不合理的劇情和橋段,使得故事前情後果脫節,影響了故事的完整表達;其二,因為大量口播的穿插,演員好不容易營造出的情緒和氛圍被打破,觀衆對劇中人物的信任感降低,人設不再“立得住”;其三,如果故事本身硬傷較多,再加上過量的廣告植入“注水”,勢必會放大觀衆的反彈情緒,加速口碑崩盤。

定制劇情“原罪”背後,誰為觀衆的糟糕體驗“買單”?

事實上,不僅劇集,綜藝領域,自馬東在《奇葩說》中開創“花式口播”後,綜藝廣告植入同樣走向了定制化,廣告主們不再滿足于冠名,而是開辟品牌定制内容版塊、甚至走上品牌内容自制道路。

...

即便是在較為克制、隐晦的電影領域,自馮小剛執導的《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以廣告植入費實現影片“未上映先回本”以來,片方對廣告主的“服務力度”同樣在加大,如《唐人街探案2》中,黃西飾演的司機突然出現:“神州租車,為您服務”。

影劇綜全線出擊,制作方未播先賺,廣告商盆滿缽滿,誰又來為觀衆糟糕的觀看體驗“買單”?

長期以來,業界有種“老觀念”,即廣告植入是品牌方和劇方(片方)間的遊戲,似乎隻要雙方達成共識,“買賣”就算談成了。但事實上,在甲乙雙方之間,還盤踞一個看不見的“丙方”——觀衆。尤其是内容為王時代全面到來後,所有看起來清晰明了的雙方較量,實際都指向了更錯綜複雜的三方博弈。誰是真正的、長期的“話事者”?這或許值得整個行業思考。

...

行業寒冬中,能提供資金支持的品牌方尤為稀缺可貴,《帶爸》導演姚曉峰就曾向記者表示:“我也不喜歡這種硬推式的東西,但是有時候也沒有辦法,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在我的片子裡面不至于讓大家那麼反感,我隻能做到這些。”

但觀衆“理解”,并不意味着廣告植入可以本末倒置,可以無底線和分寸。如何在模式上創新,将商品與劇情、角色特點更有機的融合,更透徹地研究觀衆心理避免反感和排斥情緒,并做到“适可而止”,這應該是劇方的長期課題。隻有如此,才能真正滿足品牌方“一擲千金”時的訴求,才能真正避免觀衆如下的評價:

“我覺得,第一集從車裡飛出去的那個女孩是一個意象,代表了編劇的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