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智庫丨大靜

“除了主角演技最不像主角外,配角演的全都像主角。每次想棄劇的時候,是這些出彩的配角‘穩’住了我,讓我堅持看下來”——《破冰行動》大結局後,有網友如此評價道。

堪稱年度現象級的《破冰行動》為觀衆帶來了全新的追劇姿勢——一到男女主角的戲就調至兩倍速,随着劇情推進,觀衆希望李飛、陳珂早日領便當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而相比主角人設的不讨喜,劇中配角幾乎集體出圈,民叔、良叔、馬局、蔡永強、輝叔、陳光榮、林水伯……一衆戲骨憑劇中角色收割大量迷妹迷弟,新生代演員也将林勝武、林燦、蔡小玲等小角色刻畫地深入人心,甚至有網友評價“連馬仔都演技在線”。

...

事實上,近兩年來,影視劇中主角受到配角“降維打擊”、配角光環蓋過主角光環的情況越來越常見,《破冰行動》僅是其中一個縮影。

從《人民的名義》裡的達康書記、育良書記到因《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出道的“娘子軍團”,從《大江大河》裡的“小雷村村民”、《正陽門下小女人》的“片兒爺”到《都挺好》中的蘇大強,頭部爆款劇臉譜化面孔大大減少,人物性格豐滿、有血有肉的“黃金配角”全面崛起,并成為闡釋影視角色魅力、重新定義中國影視劇品質的重要力量。

臉譜化面孔減少,“黃金配角”成影視劇新常态

“配角臉譜化”一直是中國影視劇的通病。

衆所周知,主角和配角均是影視劇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既往印象中,“主角”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所有故事情節均圍繞主角展開。“配角”則承擔着烘托主角光環、推動劇情發展、制造沖突、強化作品主題等一系列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影視劇對主角的塑造還稱得上可圈可點,對配角的塑造則過于“簡單粗暴”,銀幕上出現了大量觀衆難以理解的、大是大非、非善即惡的“臉譜化”配角面孔。

...

以近年播出的影視劇為例,《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狠毒辛辣的素錦和玄女、《錦繡未央》中因妒生恨的李常茹和李長樂、《天盛長歌》中喜怒無常絲毫不念手足情的大皇子甯川、《築夢情緣》中不斷破壞男女主感情的杜萬鷹、《一場遇見愛情的旅行》中的胡志輝…..這些角色粗暴地闡釋了“壞人都是天生壞”,人物設定缺少起承轉合且脫離實際。抗日劇作為臉譜化配角的“重災區”,更是出現了無數千篇一律樣貌猥瑣、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鬼子”。

這種先設計性格、再安排行為、并将行為推向極緻的角色模式,弱化了人物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好壞絕對化、人性扁平化的呈現在調動和挑撥觀衆情緒方面有着先天優勢,然而,“生硬”的配角如同沒有靈魂的八股文一般,角色原本該有的戲劇魅力、張力不再,“懸浮”的設定難以引發觀衆情感上的共鳴,更側面助長了傻白甜、白蓮花主角的霸屏和瑪麗蘇劇情套路的泛濫。

在筆者看來,《甄嬛傳》是早年間不可多得的配角戲份出彩的作品,一衆妃子憑借各自鮮活豐滿的個性,演繹出後宮争寵中女性人物“可憐可恨可歌可泣”的複雜性。到了《人民的名義》至《破冰行動》這段時間,“黃金配角”更是迎來了高光時刻。

...

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王大娘子,作為一家主母,她脾氣火爆,是宅鬥的發起者和參與者,日常與林小娘争寵,對嫡庶區别對待,後期甚至黑化毒害老太太…..但在刻畫陰暗面的同時,其憨厚、直爽、無城府等閃光面也得到展示,也因此,大娘子受到網友喜愛,其表情包更是全網流傳成為“歡樂源泉”。

同時,曾經擔當“綠葉”的配角,如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小觑,甚至不少配角“搶戲”成功,擁有了完整、獨立的故事線。如《破冰行動》中的馬局和良叔,圍繞着他們“當下”或黑或白的人物标簽,作品鋪墊了多條叙事線,追根溯源下,觀衆對人物内心世界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更能感受角色散發的力量感。

演技派迎來高光時刻,市場“紅利期”到來

“黃金配角”成為中國影視劇市場的新常态,倪大紅、吳剛、王勁松、任達華、劉琳、許亞軍等一衆戲骨因為劇中角色頻登熱搜榜、迎來事業的第二春,叔圈、姨圈等内地娛樂圈新流量高地也正在成型。

...

而就在幾年前,老戲骨不敵小鮮肉還是市場共識,“黃金配角”市場紅利期到來的背後,又有無“必然”的原因呢?

筆者認為,爆款定律失效、小鮮肉經濟失靈是“黃金配角”全面崛起的主要原因。《甜蜜暴擊》《擇天記》《創業時代》等劇集的市場表現說明,所謂頂流實際上難以從演技角度撐起一部戲,作品可以憑借流量明星引流一波熱度,卻無法僅憑粉絲效應收割美譽度。内容市場中握有話語權的始終是觀衆,所有作品最終要呈現給觀衆,接受大衆觀劇偏好、口味的檢驗。

同時,流量明星近兩年遭遇的“滑鐵盧”也倒逼市場做出反應,啟用專業、敬業、有實力的演技派成為了“必選項”。如今,影視劇普遍以"流量主角+戲骨配角"搭建主演陣營,“寶藏”中生代演員因此成為市場新寵,而随着戲骨們聚攏流量能力的增強,未來,“宏大叙事+戲骨演員”或将成為爆款影視劇的主要方法論。

其次,随着觀衆審美标準的提升、制作工藝叠代,影視劇“固定套路”被打破,精雕細琢的良心劇正逐步替代“短平快”的爽劇。霸道總裁、傻白甜女孩上位等“老套”劇情已經越來越不具備複刻和借鑒意義,觀衆貢獻出碎片化娛樂時間的目的,是看到好劇本、好故事、好演員的碰撞。而“半部好劇”的《破冰行動》如果不是有一衆戲骨撐場,豆瓣評分極可能跌至7分以下。

...

再次,在影視劇市場資本降溫、庫存積壓嚴重的情況下,内容層面的賭性會降低不少,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當道的當下,即便觀衆“面部識别”無力,能為作品上保險的“黃金配角”也勢必成為内容市場的剛需。

影視制作“工藝”升級,什麼樣的配角更能“出圈”?

此前,影視劇市場曾走上“流量為王”的岔路,如今,内容向演技回歸和傾斜的訊号愈發鮮明,影視制作“工藝”的升級為演技派帶來了市場紅利期,那麼,什麼樣的配角更大概率能“出圈”呢?

...

筆者認為,其一,由經過多年打磨、演技精湛的演員,尤其是“實戰經驗”豐富的話劇演員演繹的角色更易出圈。因蘇大紅一角破圈竄紅的倪大紅、先後在《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中将“符号化人物”诠釋出趣味性的吳剛、飾演塔寨村反派大BOSS的王勁松、《正陽門下小女人》裡的一衆戲骨等均是話劇演員出身。由于話劇演員需直面劇場觀衆的“第一手”反應,其在角色設定、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把握也更為細膩和精準;

其二,能填補某一人物類型“銀幕空白”的稀缺型角色。在《都挺好》之前,影視劇多以“嚴父慈母”展示中國父母的形象,而《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和趙美蘭則演繹了中國社會的另一種父母——會給子女帶來原生家庭傷害的父母。人物設定符合現實場景的同時,也因自帶的話題性和争議性引起了觀衆極大的讨論熱情;

其三,遊走在善惡、是非之間的“灰色”角色。這一類人物故事性更強,對演員演技的要求更高,也共容易在反轉、黑化之中感動和俘獲觀衆,如《破冰行動》中的馬局、《大江大河》中的四寶等;

...

其四,人物某一方面“屬性”迎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角色。如今,影視劇已經成為BGM和表情包的最大素材庫,蘇大強、王大娘子兩大角色的走紅,離不開兩人在劇中貢獻的、與互聯網傳播通道天然契合的素材。

對影視劇市場來說,“黃金配角”時代的來臨,側面說明——内容正離“流量”越來越遠,離“初心”越來越近。值得期待的是,未來,将會有更多活在影視劇中的角色脫下“臉譜化”的帽子,沾上來自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