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真實案件改編作品,《正義回廊》以判決結果為基礎進行了大膽的探讨,從故事層面來看雖有新意但仍未跳出“憤青電影”的範疇,從主旨上分析也僅僅是導演的一聲“法 律不再”的怒号罷了,整部影片充斥着的正是這種類似于“憤青怒号”的焦慮情緒。

《正義回廊》,我是帶着很高的期許去看的,在香港的高票房、高口碑以及放棄内地市場的行為都令我的觀影欲高漲,但看完之後我是很失望的,也許沒有期待的情況下我會打出8分,現在也隻能有7分了,就像導演何爵天先入為主的暗示觀衆唐文奇在裝傻那樣,事情變得一點也不好玩了。

當然,這部電影能收獲票房和口碑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是電影中的案件還具備讨論的熱度,與觀衆之間可以快速建立對話關系。其次,這部電影的鏡語亮點頗多,這是一部在鏡頭和畫面設計上有巧思的作品,例如9位陪審員、2位大律師不斷以“劇場”的形式再現兇案現 場,不僅可以帶觀衆入局,更能直觀的呈現不同立場下的結果差異;對張顯宗意識的捕捉也要加分(不便詳述);另外影片的用光亦有亮點,不同場景、不同人物登場都進行了主觀的區别。最後,這部電影迎合香港觀衆的不是“仇 富心理”,而是一種“港 人焦慮”,這種焦慮從9 7一直延續到現在,片中諸多人物和台詞都在暗示着這一點,沒來得及走的商人、不相信現行法 律的年輕人以及所有人物神态中體現出的憂郁情節,他們仿佛被這種焦慮僅僅攥住,最終呈現出的就是各種易位和錯位,這一點無疑迎合了諸多香港觀衆,特别是在這種身份焦慮中成長起來的觀衆。

這部作品最緻命的問題是強行暗示和灌輸,導演幾乎将“上帝之手”顯形,肆無忌憚的操控着劇情和人物命運的走向,這種帶有極主觀色彩的作品已經不能稱之為電影,而是情緒的宣洩,對比《十二怒漢》,這種主觀就再明顯不過了,如果說人物的善惡是導演主觀上的情緒宣洩的話,那麼對于9位評審員的刻畫就是力有不逮的體現,為了湊齊各個年齡段和階層,硬生生把9個人放在一間屋子,但對于他們的刻畫又浮于表面,導緻對于唐文奇讨論結果出來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因何得出。

如果導演何爵天是想通過《正義回廊》與主流商業電影分庭抗 議的話,他做到了;如果他想讓《正義回廊》成為一部優秀的導演處 女作的話,他無疑失敗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