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A-8.1 (以後可能重看,暫且保留态度,打四星。)

...

久聞導演之名,卻沒抱太高預期。
然而影片開場即展現出驚人的控制力,一路高能,令人屏息,力道太強,驚豔至極。

類型突圍
影片設定為披着科幻外衣的懸疑驚悚片,本質上是心理劇,最終又來到了科幻的國度。在類型的雜合與蝶變中,又一再打破類型和慣例營造的預期。如一把逐漸插入人心的刀,又埋伏着一顆緩緩點燃的“玩具炸藥”,在雙重的力量下,觀衆被絕對的懸疑吸引又随之炸裂而震動,直到落幕還餘燼未散。
當觀影結束走出電影院、來到地上的世界時,影片的确讓我對現實世界的看法産生了深刻的改變-甚至是颠轉和重塑。

心理角逐與超現實之躍
盡管部分設定依賴概念驅動-導演擅長玩概念和點子,但其精湛的技藝與強烈的情感沖擊,足以說服人接受叙事的荒誕離奇和形式的實驗性。
同時,影片并未落入驚悚類型片的窠臼、前衛科幻的空洞奇觀抑或邪典獵奇的惡趣味中,而是以心理節奏為引擎、以人物關系為戰場,形成一個奇妙的有機體。

情節主線圍繞男女主角這組核心人物關系,其間張力全然源自角色之間不斷流動的權力關系。
在角逐對峙中,女主作為叙事軸心:她的言語、表演與意志成為最強武器,在同男主的權力博弈中,驅動劇情過山車般颠轉起伏。
而小胖、警察等人-作為第三方與制衡者,中途被移除,使對決回歸至最純粹的二元格局,強化了戲劇的純粹性與沖突壓迫感。

雖然是“科幻懸疑片”,但不需要多少特效,更無須大場面的展示-僅一個幽閉的宅邸和兩三個人物足矣,最核心的要素還是觀念和氛圍。
本片對節奏的把控和情緒調動、對極境和人物一體兩面的塑造堪稱一絕。(這當然也歸功于演員出彩的表現)

最具特色的表達是猛烈的音樂驟降于寂靜的臨界點,匹配場面的剪切,震撼效果十足。
例如開頭段落,兩位兇犯吃劫持女主,交響樂燃起的刹那伴随着女主倒地,其詭計成功後摘下面具,勢力迎來第一次颠轉。

...
...

又一處,蒙太奇鏡頭穿梭于揭曉秘密的恐怖地窖和醫院場景之間,男主純粹且完整的形象在這組張力中昭然若揭,對母親的依戀不舍和對外星人的笃信癡迷融合為一股強烈而魔怔的宗教般執念。

在交響樂和剪輯的緊張催動下,影片一再轉折和跌宕,真真假假交錯,但總體還是在預期範圍内的把戲。
直到最令人難測的一次颠轉——女主從救護車逃出,一路奔跑回到辦公室的櫥櫃、真正穿越至太空幻境的一刻。此前的一切設定和理解都被徹底否定了,而此前一切荒誕可笑的想法都被肯定了!

結局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末日審判在寂靜中到來,諾亞方舟已然離去,人類真正被悄無聲息地毀滅了,而地球也在旦夕之間赢得了重生。
同時也恰呼應了片名“Bugonia ”的奧秘:此詞源于希臘語 bougonia,字面意思是“牛身生蜂”。據古人信仰,蜜蜂可以從腐爛牛屍中自然生成,象征“死亡孕育新生”。

科幻之界
本片是《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徹底反面:不是在現實世界中渡上虛假的“人性”金光,不是打着僞科幻的幌子回歸到俗套的“詩意溫情主題”-喚起人内心的美好情感。而是對這一切的否定,達到反人類的、超人類的世界視野。
同樣的,《索拉裡斯》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可能的逃離與漂泊之旅,在太空莫測的深淵漩渦中不斷使人回溯和發掘内心世界的奧秘、跌入記憶的峽谷。而本片則反之,在心理層面的交鋒和對秘密的挖掘下,最終卻一轉來到了超現實的“非人”世界。

與此同時,本片在對“僞科幻”的絕對否定後,又實現了新的飛躍,即便不是迎來“科幻”的真谛,也應當是重塑了科幻題材的可能-至少重塑了我對科幻作品的認知。由假到真的升華是徒勞的,但由真到幻的超越卻是可能的。

荒誕與現實之喻
和《一戰再戰》一樣,本片荒誕與狂亂的故事下映射出的是西方世界的文化激蕩和價值混亂,極端且瘋魔的人物代表着從性别到意識形态的種種政治症候。導演明智地借由這些尖銳的諷喻、以戲谑調侃方式去呈現這些“嚴肅”的議題,隻是相比PTA大雜燴的犬儒與兒戲态度,本片更為含蓄也更高明。

正如《我心狂野》中的露拉所說,“this whole world wild in heart and wierd on top”(這個世界内心狂野、怪異透頂)。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怪誕的,所以觀衆應當更能理解超現實主義,并由此再讀認知現實。

以林奇的話作為結尾再合适不過:“這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事實——我觀看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包圍着我的盡是荒誕。大家都在不斷地做出怪異的事情來,隻是對大部分,我們都盡量視而不見罷了。”

ps.不知為何,每次在這看十分鐘後必犯困。
25.11.21晚 于il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影評(泛選版)(泛選)
影評成長軌迹(遴選)(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