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8
簡評:
越來越喜歡雷乃的風格了。文學性/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濃密。
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獨裁統治為背景,由于對時代背景不了解,開始尚有疑惑。畢竟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地下組織離現在的社會太遙遠了。
但無可否認的是,影片主題和内涵十分豐富,也不局限于政治和戰争範疇,而是将政治議題和個體的存在困境結合起來。
内容品析:
影片開頭第一句台詞-帶着一絲竊喜的“你成功了”-以第二人稱口吻訴說,便奠定了時間上的不确定性,以及黑色電影中獨有的倒叙式宿命意味。同時,交代了男主如往常一樣再次踏出邊境線,開啟一段無終點的冒險,履行一份無休止的工作。此後,畫外音一度轉為男主的内心自白。直到結尾前,在拉蒙的葬禮上再次引發了第二人稱的詩性獨白,這時對象成了已經在另一個世界的同志,這種時間、空間的錯位使得一切都在距離中産生并消失。

影片自始至終潛在的懸疑氣息在結尾處推到了頂峰。平行剪輯的緊張感讓人聯想到拉辛《男人的争鬥》結尾:一樁敗露的秘密行動,得知消息後焦慮卻打不通電話,追不上的汽車和注定無路可逃的犯人。但這一切沒有像絕大多數類型片一樣被點燃、爆炸,而是以一種懸置的形态-在男主駛回邊境的鏡頭與妻子等待和期盼的鏡頭疊化中黯然落幕。正合雷乃之風哥-止于無言的分别,止于暧昧的詩意,幻想的美好在降臨之前戛然熄滅。

然而,戰争并未終了,一切剛剛開始。個人的“西西弗斯”式抵抗還在繼續,而曆史的車輪也在戰争中前行。
視聽之道:
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
首先,畫外音增強了文學性、心理屬性和叙事的不确定性。
剪輯的意義則更加重大。除了“重合變換”的剪輯、傳統的閃回鏡頭(回憶層),還有開創性的閃前鏡頭(想象層)-即猛然插入的想象畫面。每當男主遇到抉擇時刻或新的機遇時,都呈現出未來的可能性,這種預叙方式不僅增強了宿命感,更突出了焦慮心理。(鏡頭往往還搭配林奇式的推軌。)閃回和閃前共同構成意識流的穿插,加上劇本的設計,使情節自主線懸停、并旁逸斜出、最終回歸。
此外,聲畫分離的運用不僅使空間碎片化,也打破了叙事的連續性和确定性,以魔幻的形式消解了客觀的真實,呈現出時間的疊層。(記憶/過去-發生/現在-想象/未來)
關于類型:
出自梅爾維爾、同是間諜片、也是再現二戰抵抗運動的經典作品-《影子部隊》,可以和本片做一番有趣的對比。在梅爾維爾的電影裡,人物的心理流動被封鎖和隐藏起來,僅僅呈現表面的冷漠和孤獨,最終犧牲自我以推動革命的洶湧暗流。

然而,本片中的角色之間既彼此聯合又相互疏離,且不是以群像的方式呈現而是尤其注重在主角的個體層面-通過對記憶的展現-挖掘廣度和深度。因此人物不再是片面和單薄的形象而是活生生完整的常人。正如處在遊離狀态的迪亞戈所感受到的精神危機:一方面遠離家鄉、遠離生活,充滿對回歸祖國的向往;另一方面對前途叵測且費神窮力的戰鬥工作感到倦怠,疲于變換的身份、靠謊言維持的生活。因而陷入于投入半生無果的事業和正常平穩的幸福生活之間的掙紮猶疑,亦或是逃避。另外,男主作為左派也被夾在傳統的守舊派和年輕的激進派之間,構成兩難的窘境。
傳統的懸疑電影和間諜片往往在絕對的壓力、緊迫和危險的氛圍中進行,而本片則在這種緊張感中夾雜了許多緩慢的東西-真實的情緒和私人生活。由此,影片的重點發生了轉移,懸念不再是行李和炸藥能否被送達,而在于迪亞戈的信念搖擺。
此外,作為法國新浪潮後期代表作,片中兩段在白色的背景中的床戲神似戈達爾的《已婚女人》,身體的局部特寫,纏綿悱恻的撫摸。


(兩張圖分别出自《戰争終了》、《已婚女人》)
由該鏡頭也不難想到雷乃的《廣島之戀》,其實二者也具有一脈相承的主題,愛國和戀人是交織在一起的,個人記憶和民族曆史是彼此纏繞的。
25.9.6于小西天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7.7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7.9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0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8.1
選角/表演 7.6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我的影評(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