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 6.6/6.7
前言:
機緣巧合來看第二部該導演的電影,聽說是和《扒手》一樣地動作和犯罪片?
和前作相比,似乎視聽更為程式化、絲滑的長鏡頭減少了,詩意和美感也有所喪失(或者說側重發生了變化)。

簡評:
有着《男人的争鬥》的開頭和《扒手》的結尾,但此外則是賈木許般中産階級日常的紀實化拍攝。四平八穩的叙事、慢吞吞的節奏,在叠奏bgm的串聯下一個個段落仍如一潭死水沒有戲劇性積聚迸發,毫無一個懸疑片應有的内在張力和驅動力。(即便在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間也沒有什麼張力可言)

在畫闆式的視覺空間内,人物的形象也過度扁平,心理層次的深入欠缺,即便是從外部刻畫也不應當如此冷漠,尤其是人物的眼神不具有可穿透性。流水般平滑的鏡頭剪接和其茫然無措的眼神之間形成了一組關聯,人物仿佛被無形的浪潮所推動和裹挾。由此,人物和其環境、個體心理同政治情緒産生了微妙的呼應。
其次,鏡頭和叙事視點的選取、縫合很關鍵-要有戲劇性張力和深度的統一,此外就是景别-本片清一色的中遠景的确寡淡。

似乎整部影片都是鋪墊和渲染,隻有結尾出手的段落(完美複刻《扒手》的行動)才猛然失衡地導向高潮-接着又猝不及防地落幕了。前後兩部分不具有傳統情節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一種内外的拓撲學呼應。

瑣思:
不知為何,近兩年新片(尤其是歐美)已經看不到任何趣味和驚喜了,也由此讓我對電影行業産生了沮喪和惶惑。電影如今進展到一定程度後,要麼是俗套的、要麼是實驗性卻反失本真,總之是流于邊緣化的,難道真的迎來了夕陽和衰頹嗎?是當今平庸的作品變多了,還是最新的佳作沒有被發現(的确新片看得太少,連PTA的作品還沒看)而過往的作品都經過了時間的篩檢?或許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和當下的社會還沒有産生距離,對其間湧動的種種還不能清晰全面地覺察。
不過似乎即便是大師,在現代生活面前也無能為力攪起什麼波瀾,日常化的展現反而反而喪失了和人心取得連結的力量、和生活離得太近反倒消解了和現實呼應共振的重量。似乎影像在高清化的同時也變得更為暧昧和平滑了-喪失了縱深-然而這并非根源所在,塔可夫斯基可以做到二者俱全。電影的本質究竟有無改變?

ps.如果在意大利發生這樣的事情,不知道下場會是如何?
25.10.30arlec

我的影評合集: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61041416/?dt_dapp=1(泛選)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62445715/?dt_dapp=1(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