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本片導演可能并不是太熟悉,畢竟那段曆史的粵語片現在也沒有太多人會找出來看,所以先前做一個簡短的導演介紹。

導演關志堅于1929年出生于香港。1939年,關家興建了擁有1058個座位的國民戲院,正式标志着進軍電影業。戰前,這裡放映粵語片和國語片,但在日據時期被迫關閉。戰後,國民戲院重新營業,主要放映粵語片和英語片。五十年代初,學成歸來的關志堅便與弟弟關志誠一同替父親打理戲院業務。

1951年,關氏家族又建成金陵戲院,擁有1411個座位,成為了一條在當時頗具實力的粵語片院線。金陵戲院的命名取自中國古都南京的别稱,其首部放映的影片是1950年迪士尼經典動畫《灰姑娘》(Cinderella)。

1954年,關家又開設了第三間影院——金華戲院,座位數達2080個。

...

這三家戲院共同組成了“金國院線”,并在1955年開始聯合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形成家族院線經營模式。

除了放映業務,關氏家族還在同年創立大成影片公司生産粵語片,其主要目的便是為家族經營的電影院提供自制影片,同時也放映其他公司出品的電影。此時的關志堅,已經開始在大成公司擔任制片工作。

在演員上,大成不僅邀請到了當時炙手可熱的粵語明星任劍輝與白雪仙(二人經常共同出演,被稱為“任白”,代表作有《帝女花》《紫钗記》等著名粵劇電影,任劍輝還會反串男角與白雪仙談情說愛,如愛情片《花都绮夢》),同時還扶植了新生代演員,如吳君麗和胡楓。

60年代初中期粵語片産量非常高,且制作條件和技術較五十年代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自從1964年關家柏去世後,大成公司在1965年後再也沒有生産。

兩房堂兄弟由此分别成立電影公司。關家柏的兒子關志剛、志信、志強等接管國民戲院,成立志聯影業公司和金國影業公司。

...

關家餘的兒子關志堅、關志誠等則接管金華戲院和金陵戲院,成立堅成影片公司和大志影片公司,供應家族的金國線上映。家族電影産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其中,關志堅主要負責堅成影片公司。

...

堅成影業延續了大成的風格,邀請多位來自大成的電影人才加盟,在1964年至1969年期間,共制作了24部電影。關志堅在制片的同時,自己也開始擔任導演,攝制了一系列電影。他制作的多為規模龐大的彩色粵語片,共有在1965年到1967年期間的《恩義難忘》《血染蝴蝶山》《金指環》《遙遠的路》《明月千裡寄相思》《月向那方圓》六部作品。

1967年4月,堅成影業接手位于鑽石山的大觀制片廠,并投入數百萬港元購置新設備,包括從日本進口的燈光設備,随後将其重新命名為堅成制片廠。

堅成最後于1969年停産,1973年關志堅結束堅成,移民加拿大。

回到今天這一篇要講的電影《明月千裡寄相思》,它與《月向那方圓》共同組成了上下兩部故事,随着主要叙事視點的變化,故事重心也發生了一定的偏移。

《明月千裡寄相思》講了一個名為沈耀南的窮鬼畫家,為了償還父親欠下的巨債,被迫在黑社會大哥的手底下進行敲詐勒索等非法勾當。在他即将結束債務的最後一單生意,愛上了富家千金淑英。兩人愛得死去活來,淑英為了與耀南在一起,不惜與父親決裂,離家出走。淑英懷孕後,二人的生活愈加貧窮。由于淑英臨産,耀南需要迅速得到一大筆錢支付醫療費,于是找到黑社會大哥,重回老路,結果這一次任務失手被抓了現行,隻留下孤獨的淑英與剛出生的女兒少英。因為生活無以為繼,淑英不得不帶着女兒回到家中。此時原一門當戶對的公子哥志成願意照顧母女倆,三人由此前往新加坡,開始了新的生活。

《明月千裡寄相思》的視點在淑英身上,所以理所當然地也成為了一個愛情故事。在耀南與淑英邂逅之時,二人的約會地點多為戶外,所以攝影機拍下了大量的環境,人物可能隻在其中占據很小的一個部分。當時的香港電影無論是粵語片還是國語片,都以棚内拍攝居多,戲劇色彩都極為濃厚。所以能夠用彩色記錄下當時香港六十年代的風景,還是比較珍貴的一件事情。

...

好像從來沒有人研究過,為什麼香港電影在那個時候,會出現如此之多的畫家男。例如1951年的《火鳳凰》,1952年的《唔嫁又嫁》,1955年的《花都绮夢》,1967年的《明月千裡寄相思》,故事多與富家千金與窮鬼畫家有關。《花都绮夢》中,任劍輝飾演的窮鬼畫家甚至已經到了在餐館,偷偷吃别人剩飯的地步。

不過稍微總結一下,還是能夠發現畫畫在電影當中所起到的一些作用的。比如在《明月千裡寄相思》,畫畫就是為了證明黑社會外表下的沈耀南,其實有一顆纖細溫柔的心,其是對人最本真一面的表達。而在《火鳳凰》,西洋畫和中國畫便成了兩種意識形态的對立,在那個年代,摒棄西洋做派,畫人民喜聞樂見的畫成為了最佳選擇。《花都绮夢》中對畫家的态度又有了很明顯的轉向,兩部電影結合起來觀察能夠發現很多有趣的差異。

而對于父親形象,由于華人社會一直都有很強的父權意識,以至于兩代人的沖突反反複複成為叙事母題。在諸如《明月千裡寄相思》這類的早期電影當中,對沖突的描繪尚且過于直白,不外乎像本片一樣,有錢人家的女兒愛上了個門不當戶不對的窮鬼,引起父母的極力反對,于是決定與其私奔,與父親決裂,離家出走。還有一種則是父親想讓兒子經商,繼承公司,但是兒子喜歡藝術,追求自由,放蕩不羁/重視教育,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善底層環境。當然,每次結尾都是子女勝出,父親“痛改前非”,發現自己是子女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沈耀南同樣是父親,卻絲毫沒有傳統家族中父親的威嚴,三兩句“你為什麼會喜歡我這樣這麼窮的人”“如果我永遠都這麼窮”挂在嘴邊。有很多學者稱無能男形象在2003年大規模出現,因為與八九十年代的英雄片相比,男性已經失去了所謂的雄風。不過早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當中,無能男的情況已經不少,但是這種無能,更多體現在階級地位和經濟實力之上,窮困潦倒吃不飽飯,喪失做人的尊嚴,便是那個時代的無能。

兩部電影的結尾也很有意思,《明月千裡寄相思》是志成帶淑英出走去新加坡,《月向那方圓》則是志成在病床上去世,衆人痛苦。這種處理是非常奇怪的,都是本身作為配角的志成,做出或被迫做出了某個選擇(出走/去世),導緻整個格局發生一個大的轉向。并且兩個都是悲劇,沒有團圓隻有一團亂麻,看不到未來。不過結合電影公映的年份,有這樣的心态也就不足為怪了。

...

“隻要我們真心相愛

現在用電線做戒指

都是快樂的”

個人評分: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