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發條辰

首發(帶圖):深焦DeepFocus

吳宇森今年已經是77歲的高齡,去年回歸好萊塢執導的《靜夜厮殺》上映後,今年又有一部時間跨度很久的作品與觀衆面世,即美版《喋血雙雄》。港版已是1989年的事情了,兩版時間間隔35年,主演從港式雙雄變成了一男一女的雌雄搭配,故事也變成了經典的美式大陰謀情節。文本的改編和時代的不同注定造就了導演對舊瓶如何裝新酒的不同表達,那麼吳宇森究竟改了什麼?又在美版中注入了什麼新的時代意義?

一波三折的改編之路

其實早在1990年9月港版《喋血雙雄》在美國上映之時,改編的計劃就已經出現了。1992年,沃爾特·希爾和大衛·傑拉為三星影業開始撰寫為演員理查·基爾和丹澤爾·華盛頓量身打造的美版《喋血雙雄》劇本,當時翻拍版名為《香港》(Hong Kong)。但制片人看過第一版劇本後認為美國觀衆會将其解讀為同性戀關系,與吳宇森合作的制片人張家振建議讓楊紫瓊扮演警察角色,以解決電影中同性戀解讀的問題。

1993年,制片人查爾斯·羅文與羅伯特·卡瓦洛(Robert Cavallo)聘請編劇吉姆·凱許和小傑克·艾普斯為三星的美版《喋血雙雄》編寫劇本,并于1993年8月23日撰寫了劇本的第三稿,其中包括一則住在香港的白人殺手故事。此劇本将焦點從原版的殺手和警探轉移至失明的夜總會歌手與殺手。

2007年10月,Hollywood Reporter宣稱美版《喋血雙雄》将由韓裔導演李宰漢執導、吳宇森監制、鄭雨盛主演,在洛杉矶的韓國城、華埠和中南部進行并以3D格式拍攝。七星電影制片室(Seven Stars Film Studios)計劃資助該片的制作,并由喬希·坎貝爾(Josh Campbell)編寫劇本。莎拉·李(Sarah Li)最初被選為盲人歌手的扮演者。

2015年吳宇森再次談到了翻拍事宜,稱李宰漢的電影版本雖然已開發了一段時間,但他最終還是接手了其他項目。同年他表示将在拍完《追捕》(2017年)後返回好萊塢拍攝美版《喋血雙雄》。環球影業當即宣布将根據喬希·坎貝爾和麥特·斯圖克恩(Matt Stuecken)的初稿編寫劇本,布賴恩·海格蘭也參與了劇本的部分寫作。露皮塔·尼永奧被選為主角。

2019年1月吳宇森稱電影将于近期展開拍攝。關于改變主角性别和種族的決定,尼永奧表示自己“也未預料到”。但2019年11月Deadline Hollywood透露信息,尼永奧因劇本重寫導緻檔期沖突而退出拍攝。2022年5月官方釋出信息,吳宇森将親自擔任導演,環球出品,流媒體孔雀(Peacock)獨家發行。8月,環球影業宣布歐馬·希将飾演警察(原版李修賢的角色)。2023年3月,娜塔莉·伊曼紐爾官宣将飾演刺客“死亡女王”(原版周潤發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項目的時間順序,美版《喋血雙雄》的制作時間在《靜夜厮殺》之前,也是吳宇森病歸後第一次拍攝的網絡電影。此片也是張家振與吳宇森繼《太平輪》後時隔十年的再度合作,中期吳宇森在好萊塢執導的商業大片均有張家振制片。動作特技團隊方面除了法國本土的特技團隊,之前與吳宇森長期合作的好萊塢頂級第二攝制導演和特技導演格雷格·斯莫茲也回歸了該片的創作。

“從心所欲,不逾矩”年紀的吳宇森開始會拍女性了?

在上世紀香港電影步入80年代後,有兩位導演的電影中很少出現以女性為主要角色的現象,一個是杜琪峰另一個就是吳宇森。前者是以男人間的江湖情義為主要叙事點,後者則着重強調迷人的男性英雄氣質和暴力美學,即使到了好萊塢,吳宇森堅持拍攝以男性為主導的動作電影,比如《變臉》《碟中諜2》等。印象中除了《太平輪》聚焦于愛情和災難外,此次的美版《喋血雙雄》是吳宇森第一次在動作片中讓女性成為第一主角。也如前文所提,将小莊的角色變成女性的初始概念是由制片人張家振為了不讓男性氣質被解讀成同性戀(邵氏60-70年代的男性情義就經常被解讀為同性之情)的下策。

雖然港版的《喋血雙雄》靠着周潤發的迷人氣質讓影片呈現出了非雙雄的特點,但美版就是不折不扣的刻畫了Zee(港版中周潤發飾演的小莊),反倒是Sy(港版中李修賢飾演的李鷹)隻能是附庸。

我們無法确認選擇女性或者說兩位黑人主角是所謂的政治正确,但是吳宇森确實有在改變刻畫的角度,即使在筆者看來十分的直男和缺失。因為有了女性角色的變化導緻和港版起了最根本的沖突。吳宇森早期警匪片中的男性角色與美國西部牛仔相似,體現了個人英雄主義和冒險精神。然而,受制于香港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身份危機,這些角色身上所體現的個人主義是微妙的,往往帶有苦澀的色彩。通常他們也是沒有身份,更不會交代自己的身世的,小莊就是最能印證的例子,他是中國古代刺客/俠士的化身。但是吳宇森在美版中為Zee鋪墊了一個完整且值得人們為其行為共情的小傳。她所做的一切,比如反抗陰謀強權、救下失明女孩,以及她向女孩解釋自己救她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有一個吸毒的母親。這些都變成了一個被口述着解釋的清清楚楚的問題。相反港版中小莊的行為動機被弱化,或許是出于純粹的善良或者身不由己,影片沒有給出絕對的答案。性轉版的差異就在于這種不可訴說的情緒。

當然并不是說因為主角由男性變成了女性所以要給很多的行為鋪上合理的動機,而不要那種留白的情緒。而是美版中女性主角的塑造幾乎符合了好萊塢近些年動作商業片中殺手的固有形象,而這種固有形象也就是殺手,就是由男性締造的。吳宇森并沒有賦予這位女性主角Zee特殊的感情和經曆,隻是套用和普遍化,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男性凝視”呢。可能為數不多的優點是在最後的教堂決鬥中,吳宇森将大量的動作設計和鏡頭運動賦予了女性打鬥之間,這是筆者看到過吳宇森電影中很好的拳腳戲了,相反這一段中兩位男性角色還是如同好萊塢《速度與激情》那般一圈一腳的狀态。

35年過去了,再快意恩仇的江湖也變得“鈍”了

在回顧吳宇森上世紀的警匪片時,很容易發現的一個點是他一直在片中給角色做減法。港版的角色無論是殺手還是警察,吳宇森都極力消除職業帶來的屬性,轉而把刻畫的重點放在角色本性之上。這一時期的警察往往被塑造成不那麼好的人,反倒是普通人甚至反面人物的正義感、道德感和良知反複被歌頌。同時,作為主角的小莊在影片中也沒有明顯的故事線,或者說他的故事線并不宏大,他的潛在目的是送Jennie出國。他所做的一切“殺手生意”除了為了賺錢也是給朋友報仇,可以說影片是十分簡單的,他與警察兩人塑造的江湖也是快意恩仇的。

但是美版的故事明顯變成了“大陰謀”的情節設置,吳宇森為影片套上了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商業大片的陰謀橋段,讓Zee從一開始的保護Jenn逐漸變成戳破一個巨型的陰謀,由此把Zee和警察Sy都變成了世俗意義上的英雄形象,在結尾也失去了港版那種命運使然的結局,變成了一個好萊塢式的團圓。此外,港版中其實最令人稱奇的就是“雙雄”的設計,雖然身處不同的社會位置,但兩人是真正的“知己”,通過吳宇森的鏡頭我們能夠理解英雄間的惺惺相惜(比如李鷹坐在屋裡回憶小莊與幫派的械鬥)。可是這個點到了美版中被以一種直接的方式被訴說,即疊化鏡頭+台詞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簡單有效的,但也是缺少了很多的情感鋪墊的。

不得不承認吳宇森是做到東西融合最好的警匪片導演,朱利安·斯金格(Julian Stringer)曾指出:“吳宇森的動作片與美國的男性傳統緊密結合,這也是他在西方電影界廣受贊譽的原因之一。”港版《喋血雙雄》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在香港電影中最為成功的類型,成為一部純粹的“好萊塢”動作片。它包含了陽剛的男性氣質、槍戰和追逐等類型片的元素,這也是他能在30年間一直想着被翻拍的原因。但是在30年後他那引以為傲的動作場景、特技的設計已然變成了拖累自己的工具。即便他開始在結尾加入港片過去“回合制”的打鬥也依舊救不了角色的愚鈍。可以說美版将港版的那種潇灑和英雄般的信念感磨的消失殆盡。

什麼都變了,但是不變的是對教堂白鴿的執着

衆所周知,教堂白鴿是吳宇森電影中的标志元素,在這部電影中也不例外。美版相較于港版變化了很多,吳宇森的創作思路甚至跟初入好萊塢時的也不同,但是不變的是他對一些場景的執着。可以把美版看作是一個過濾器,兩個版本中都含有的情節或許就是吳宇森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除了教堂白鴿和升格鏡頭和上文提到的“我即是你”外,Zee和Sy在醫院拿槍互相指着對方還有那句“我總會留一顆子彈”都是吳宇森保留下來的部分。美版幾乎沒有超出如今好萊塢動作片的局限,也沒有帶來新的時代意義,或許隻是吳宇森“憶往昔峥嵘歲月”和自己熱愛電影的證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