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号圖文版:《我心狂野》-類型片、好萊塢童話、美國夢的三重變奏 - 微信公衆平台

評分:B+7.9(在原來基礎上加0.1)

觀感
時隔四個月(在看完《綠野仙蹤》後)重溫本片。
幾乎是全新的體驗,依舊奇異、令人驚豔。

《我心狂野》是一場歌曲三重的變奏:類型慣例的破壞者、童話神話的背叛者、美國夢的解剖者。

類型的嬗變
“《我心狂野》是一部公路片,一個愛情故事,一出心理戲劇和暴力喜劇,是所有這些東西的奇怪混合。”
就像林奇在訪談中承認的那樣,這是部雜糅的類型片,同時也是反類型片。
它在綜合運用各種類型慣例的同時,又接連穿過重重桎梏障礙,一再擊破它們在觀衆中所營建的“安全”預期,迎來一系列驚豔的蝶變。

林奇作為偉大的電影作者-和希區柯克類似-是建立純熟的匠師技藝之上的,就如同情感和思想建基于精銳的視聽風格之上一樣。
影片中每個鏡頭的調度都極其微妙、富有想法和精心設計。(在此無法一一闡釋,後文會重談)

但不同于以希區柯克為代表的經典懸疑片-隻有安排好的結局和精心設計的懸疑,卻不存在真正的驚吓。本片和林奇大多影片一樣并非線性和因果鍊條的,也不是以解謎為驅動的,不是以揭示真相、目睹事實為導向的。而是以一種直覺性的方式建構起從局部到整體、懸疑和驚吓的交織。
影像裹挾着觀者遁入一個混沌的視野,随着人物在黑暗中不斷遭遇和沉淪,又被影像過剩的能量所撞擊,為情感的暗流湧動所席卷。


混沌之旅與欲望之火
在林奇的電影宇宙中,欲望的強力往往被不加掩飾地赤裸呈現,且伴随着扭曲和撕裂,卻又綻放出令人眩目而着迷的光暈。

如“火焰”元素在片中反複躍動——無論是熊熊燃燒的房屋、還是火柴擦亮瞬間迸發的星火,營造出一場光影的戲劇與内心“與火同行” 的旅程。


與此同時,五光十色的鏡頭不斷沖撞和裂變,頻繁的閃回與極具沖擊力的轉場交織成迷離的時空褶皺,意識流般的蒙太奇将記憶、幻覺與現實揉合成一片眩暈的視覺漩渦。
聲畫的又在強度和力度上互為促動,如搖滾的強勁力量匹配着情欲交合的狂歡。

此外,視聽風格上的洋溢張力與狂放不羁的情節交融一體。

比如那頗具嬉皮士氣質的公路段落:
二人駕車飛馳于一望無際的高速路上,勞拉無法忍受新聞廣播的負面報道,索性停車随着搖滾樂激揚起舞。
接着,鏡頭搖升至夕陽下原野璀璨的全景,如青春和激情一樣浪漫又易逝。



然而,随後他們又目睹了一位遭遇車禍的黑發少女的死亡。猩紅的血浸染了大地,黑夜裡少女的呼喊将童話般的燦爛旅程驟然拽入哥特式的黑暗,揭示出公路之下潛藏的恐怖。


由于這些光怪陸離和爆裂的景象過于殘酷,自然遭到了觀衆的不适與質疑。林奇卻坦率回應道:“我發現真正的幽默就存在于與無知的鬥争中。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不斷朝牆撞去,直到把自己撞成一個血球,要不了一會兒你就會笑起來,因為它變得非常荒謬。不過我并不隻是在不幸中尋找幽默——盡管大家經常感到絕望,但仍然在繼續前行,我發現這其中有大英勇。”

童話白晝與黑暗夢魇
還要指出的是,影片中充滿了對好萊塢經典《綠野仙蹤》的緻敬與呼應。這種互文關系不僅體現在諸多細節上-如狗、紅色高跟鞋、水晶球,更滲透于叙事結構之中。


本片情節雖跌宕起伏,但整體走向仍是典型的ABA的結構,延續着“逃離-回家”這個樸素的叙事母題(即奧德修斯的神話原型)。
縱觀好萊塢電影的故事,總是引領人們從灰色的現實中升入夢幻的世界,随後又踏上歸鄉之路,落腳在家的懷抱。(電影本體也始終具有類似的夢幻屬性)

這也是一度貫穿林奇電影的辯證運動。從光明出發驟然堕入黑暗,在混沌的極境中掙紮,最終複歸平靜而安詳的生活。
正如白晝和黑夜相互吞吐,二者不但沒有彼此否定,反而似乎從未共存,被斷裂性、曆時性地切割。
這種辯證法或許可以用正反合的方式來解釋,這種合題或許就是“實在界的真”。然而實在界的湧動、夢的褶皺一旦被揭開便無法掩埋,白晝與黑夜的交替隻是表象。現實中的一切是複雜和易變的,因而不必執着、沒有什麼值得固守。

同時,這也成為了貫穿林奇幾乎所有電影的形式母題:平和的音樂、柔美的光澤總是與爆裂或冷酷的鏡頭相交織,而光影的交錯又與心靈的跌宕之間形成共振。

終于,在明暗的起伏碰撞中,黑暗的世界沉睡了,隻留下光明的一面。
影片結尾處猛然一轉-打破了本片的暗調也一改原著中暧昧和疏離的結局-上演了最溫馨和浪漫的一幕。男人在被匪徒追打時天空中閃爍着good witch的身影和光芒,随即他重新與妻子重聚,第一次為她唱起了《love me tender》。





這個童話在男主的人生旅途中實現得多麼漫長和艱辛!神話與童話迸發出無限的力量,同時于不經意間在他尚且年幼的兒子心中播種下一顆美夢的種子。

荒誕而現實的美國之歌
本片呈現出童話和美國夢一體兩面的特質-而二者又都具有明暗辯證的兩重性。從而撕扯開一組童話與現實的張力:彩虹的童話隻存在于勞拉的心裡,而現實則是無盡黑暗的亂象。

不難發現,影片中充斥着典型化的美國特色元素:公路、性愛、酒精、槍支和暴力,男主标志性的蛇紋夾克(“This jacket is a symbol of my individuality and my belief in personal freedom.”),以及從貓王為代表的搖滾樂到《綠野仙蹤》代表的好萊塢傳統……


凡此種種,不隻是明信片式的點綴,而是深入美國民族文化與精神基因的“繼承”。

以男女主角的情感關系為例簡述。
這是一段典型的現代式美國戀情,雙方有差異也有認同,有信任也有秘密。但這都不妨礙愛情關系中的自由、快樂與平等,還有些許瘋狂。

二人放浪形骸的情感生活在彼時的美國并不罕見-甚至十分典型,但雙方的家庭卻是陰暗和不堪的,這恰恰來到了《綠野仙蹤》童話的反面-也即對那句“沒有比家更好的地方了”的戲谑反諷。

至此,更不應忽視影片在童話與超現實屬性下所蘊含着現實與社會性意義。

當再次面對關于影片呈現内容的質疑時,林奇如是回答:“這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事實——我觀看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包圍着我的盡是荒誕。大家都在不斷地做出怪異的事情來,隻是對大部分,我們都盡量視而不見罷了。”
這與片中露拉所說不謀而合-“this whole world wild in heart and wierd on top (這個世界内心狂野、怪異透頂)”。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怪誕的,所以觀衆應當更能理解超現實的藝術表現,并由此再度認知現實。


關于美國,林奇進一步說道,“我認為美國公衆本身就是很超現實的,他們完全能理解超現實主義。認為他們不能理解的看法是荒謬的。”基于這重互文性質,或許我們更應當從魔幻現實的角度看待這部荒誕離奇影片和美國現實的關系。

“狂野精神”根植于這片土地和曆史深處,籠罩着人們。本片荒誕不經的故事下湧動着的是美國文化的本性,淫蕩與瘋魔的人物映射出的是社會的種種症候。

林奇在采訪中所做的論斷對于美國社會似乎始終适用。
“我們已經從“狂野”進化到了“瘋狂”。這個世界正在分崩離析。” 隻需對照PTA新作《一戰再戰》中依舊動蕩和迷亂的社會形勢,便知與當下世界的隔空呼應。每個人都處在迷茫的狀态,在崩潰的邊緣試圖抓住什麼,但不再有什麼是可靠的。


“一個政黨的領導者如果以合适的方式講了正确的事,他能使大家整晚都感到振奮。現在的情況則是,即使話語擺在那兒,力量卻已經沒有了。看起來隻像是一個二等貨色的政客在那兒信口開河,大家則開始在雞蛋裡面挑骨頭,結果意義完全喪失,什麼都沒剩下。”這樣的調侃幾乎百裡百驗,《公民凱恩》中顯示的的政治選舉和媒體輿論戰到今天仍愈演愈烈。

結語:在瘋癫的世界中溫柔歌唱
正如塞勒和勞拉在公路上旁若無人地起舞,這部電影本身,就是獻給所有在荒誕現實中依然選擇清醒地瘋癫、溫柔地反抗的靈魂的一首狂想曲。

當我們與主角一同在公路上起舞,一同目睹突如其來的死亡,一同在結尾的歌聲中尋找慰藉時,我們完成的不僅是一次觀影,更是一場對自身生命的考驗。它追問每一個觀衆:當世界變得“怪異透頂”,你是否有勇氣承認這份荒誕,并與之共舞?影片最後的童話結局,正是給那些敢于回答“是”的人,最溫暖、也最心酸的獎勵。

這也是一個關于“真實”的殘酷寓言,所揭示的正是那種在光明與黑暗、秩序與混沌、童話與夢魇的激烈辯證中迸發出來的生命本身的力量。結尾那曲深情的《Love Me Tender》,不是對苦難的廉價補償,而是在曆經一切荒誕與暴力後,對愛與被愛這一最基本人性需求的、一次近乎悲壯的肯定。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狂野”,不是在癫狂中迷失,而是在認清世界分崩離析的本質後,依然保有溫柔歌唱的勇氣。

25.11.16投影儀
25.11.25完稿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影評(泛選版)(泛選)
影評成長軌迹(遴選)(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