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A-8.1 (以后可能重看,暂且保留态度,打四星。)
...久闻导演之名,却没抱太高预期。
然而影片开场即展现出惊人的控制力,一路高能,令人屏息,力道太强,惊艳至极。
类型突围
影片设定为披着科幻外衣的悬疑惊悚片,本质上是心理剧,最终又来到了科幻的国度。在类型的杂合与蝶变中,又一再打破类型和惯例营造的预期。如一把逐渐插入人心的刀,又埋伏着一颗缓缓点燃的“玩具炸药”,在双重的力量下,观众被绝对的悬疑吸引又随之炸裂而震动,直到落幕还余烬未散。
当观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来到地上的世界时,影片的确让我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产生了深刻的改变-甚至是颠转和重塑。
心理角逐与超现实之跃
尽管部分设定依赖概念驱动-导演擅长玩概念和点子,但其精湛的技艺与强烈的情感冲击,足以说服人接受叙事的荒诞离奇和形式的实验性。
同时,影片并未落入惊悚类型片的窠臼、前卫科幻的空洞奇观抑或邪典猎奇的恶趣味中,而是以心理节奏为引擎、以人物关系为战场,形成一个奇妙的有机体。
情节主线围绕男女主角这组核心人物关系,其间张力全然源自角色之间不断流动的权力关系。
在角逐对峙中,女主作为叙事轴心:她的言语、表演与意志成为最强武器,在同男主的权力博弈中,驱动剧情过山车般颠转起伏。
而小胖、警察等人-作为第三方与制衡者,中途被移除,使对决回归至最纯粹的二元格局,强化了戏剧的纯粹性与冲突压迫感。
虽然是“科幻悬疑片”,但不需要多少特效,更无须大场面的展示-仅一个幽闭的宅邸和两三个人物足矣,最核心的要素还是观念和氛围。
本片对节奏的把控和情绪调动、对极境和人物一体两面的塑造堪称一绝。(这当然也归功于演员出彩的表现)
最具特色的表达是猛烈的音乐骤降于寂静的临界点,匹配场面的剪切,震撼效果十足。
例如开头段落,两位凶犯吃劫持女主,交响乐燃起的刹那伴随着女主倒地,其诡计成功后摘下面具,势力迎来第一次颠转。
...
...又一处,蒙太奇镜头穿梭于揭晓秘密的恐怖地窖和医院场景之间,男主纯粹且完整的形象在这组张力中昭然若揭,对母亲的依恋不舍和对外星人的笃信痴迷融合为一股强烈而魔怔的宗教般执念。

在交响乐和剪辑的紧张催动下,影片一再转折和跌宕,真真假假交错,但总体还是在预期范围内的把戏。
直到最令人难测的一次颠转——女主从救护车逃出,一路奔跑回到办公室的橱柜、真正穿越至太空幻境的一刻。此前的一切设定和理解都被彻底否定了,而此前一切荒诞可笑的想法都被肯定了!
结局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末日审判在寂静中到来,诺亚方舟已然离去,人类真正被悄无声息地毁灭了,而地球也在旦夕之间赢得了重生。
同时也恰呼应了片名“Bugonia ”的奥秘:此词源于希腊语 bougonia,字面意思是“牛身生蜂”。据古人信仰,蜜蜂可以从腐烂牛尸中自然生成,象征“死亡孕育新生”。
科幻之界
本片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彻底反面:不是在现实世界中渡上虚假的“人性”金光,不是打着伪科幻的幌子回归到俗套的“诗意温情主题”-唤起人内心的美好情感。而是对这一切的否定,达到反人类的、超人类的世界视野。
同样的,《索拉里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可能的逃离与漂泊之旅,在太空莫测的深渊漩涡中不断使人回溯和发掘内心世界的奥秘、跌入记忆的峡谷。而本片则反之,在心理层面的交锋和对秘密的挖掘下,最终却一转来到了超现实的“非人”世界。
与此同时,本片在对“伪科幻”的绝对否定后,又实现了新的飞跃,即便不是迎来“科幻”的真谛,也应当是重塑了科幻题材的可能-至少重塑了我对科幻作品的认知。由假到真的升华是徒劳的,但由真到幻的超越却是可能的。
荒诞与现实之喻
和《一战再战》一样,本片荒诞与狂乱的故事下映射出的是西方世界的文化激荡和价值混乱,极端且疯魔的人物代表着从性别到意识形态的种种政治症候。导演明智地借由这些尖锐的讽喻、以戏谑调侃方式去呈现这些“严肃”的议题,只是相比PTA大杂烩的犬儒与儿戏态度,本片更为含蓄也更高明。
正如《我心狂野》中的露拉所说,“this whole world wild in heart and wierd on top”(这个世界内心狂野、怪异透顶)。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怪诞的,所以观众应当更能理解超现实主义,并由此再读认知现实。
以林奇的话作为结尾再合适不过:“这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事实——我观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包围着我的尽是荒诞。大家都在不断地做出怪异的事情来,只是对大部分,我们都尽量视而不见罢了。”
ps.不知为何,每次在这看十分钟后必犯困。
25.11.21晚 于il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影评(泛选版)(泛选)
影评成长轨迹(遴选)(遴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