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号:高詩遠的電影群島

《寄了一整個春天》是香港第六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得獎作品,由新導演葉钰瀛自編自導,陳果負責監制。“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一直都有在安排業内人士幫助新人導演更好地創作出第一部作品,包括近期在内地比較熱門的《流水落花》《但願人長久》《我談的那場戀愛》都是該計劃的産物。

不過陳果監制這類偏少女向的電影還是顯得比較有反差感的,畢竟陳果自己的作品始終都以生猛著稱,先前拍過與女性相關的《榴蓮飄飄》《香港有個荷裡活》《餃子》《三夫》都在嘗試扒開最陰暗的那一面給人看。

《寄了一整個春天》當中的靈動感,若要從陳果的電影中硬找一部,那可能隻有他獨立導演的首作《五個寂寞的心》。這部電影看過的人應該很少,講的就是五個寂寞的少女如何從早到晚盡情享樂,去放肆地散發出青春該有的活力以及性沖動。

...

實不相瞞,《寄了一整個春天》這部電影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片名起得實在太有詩意。寄了一整個春天,到底是什麼東西被寄了一整個春天,以及為何這個故事剛好發生在春天。對我來說,有的電影就是那種雖然劇情上并不完美,可挑剔之處很多,但如果這個片名從一開始就能夠打中我的心,我對這個電影的印象也不會差。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沒有辦法從道德層面上去理解的,很多人也将此評價為傷風敗俗。故事主人公許澄天生口吃,在很多情況下都沒辦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過她的另一面便是在網上經營二手内褲的生意,并因此暗戀上一個身為學校教授的常客。而有一個快遞男林子康經常私拆别人的快遞,因此也發現了許澄的秘密。就在這種知情的情況下,林子康逐漸向許澄靠近,兩個人的心也慢慢産生共鳴。

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跟兩年前的電視劇《那年盛夏 我們綻放如花》高度相似,并且主題上也有能夠相通的地方。這部劇改編自小說,其設定是整個班級被拉入到一個群聊之中,已讀不回就會當場死亡。在設定上噱頭性十足,不過背後傳遞出來的是,生活在人工智能與監控社會之中的年輕人,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存在?《寄了一整個春天》也是如此,當在網絡上不斷販賣自己的隐私,主動瓦解神聖性,想去索求的究竟是什麼?

...

...

這部電影的原名本身叫沒有太多驚喜可言的《風景線》,不過最後拍出來的東西并沒有想象當中文藝,後續導演和陳果商量過之後,就改成了如今的片名。

那麼,到底寄了什麼東西。根據兩位主演邱彥筒和陳書昕的說法,這個片名的含義,如果看過整部電影之後其實會變得很直白,但是當你不知道這個電影的内容的時候,又會産生很多想象力。“寄”最表面的含義就是通過郵件寄内褲,不過往深一層含義想,寄去内褲的同時,也是寄去了情感或寄托。而春天,就是少女對感情的好奇心或狀态,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少女開始春心萌動。

故事開頭的一幕,就是香港解除了口罩令。這一幕之後,觀衆才會發現原來女主角有口吃,沒辦法進行正常的表達,就算公交車坐過了站,都喊不來那句下車。脫下口罩後,許澄依舊失語,内心擁有澎湃的想法卻苦于無法表達,這種外顯的症狀與時代症候是一緻的。近來有很多香港青春電影,緻力于向内挖掘學生們與時代的互動關系,最為極緻的莫不過是2008年的《烈日當空》。就算努力學習又有什麼用,現在這個時代還是努力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時代嗎?在成長過程當中得不到任何認可,年輕人又要如何去自處,在何處找到存在感,這總是成為他們的煩惱之一。

電影當中有一個場景,是許澄打電話給快遞客服,卻因為口吃遲遲無法發出聲音,導緻對方挂斷電話。她對電話咆哮的那句“我在講話為什麼挂我電話”,就是全片的第一層主題。她的聲音沒辦法得到回響,隻能走到快遞站門口,操起路邊的交通錐砸門,才能夠實現目的。

...

當許澄的小烏龜準備去世的時候,許澄反複打電話給母親,卻每次都未能接通,甚至被直接挂斷。這種被挂電話的心理感受,跟失語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緻的。

影片中可以看到,許澄家的條件在香港完全能夠稱得上一流,這樣的房屋面積和裝修已經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擔得了的了。母親隻以電話的形式出現,而父親不知為何完全沒被提及,所以隻有許澄一人孤伶伶地住在這麼大一間房子裡。回溯一下同類型電影,現在的香港年輕人好像已經很少會為經濟發愁,再不濟的話出去兼職一個小時至少都能有五十塊錢。導演近乎于明示地展現許澄家的經濟狀況,就是為了說明她并不缺錢,缺的其實是被人認真地看見,包括被母親看見,被朋友看見,被整個社會看見。

...

尤其是在網絡時代,時空壓縮将香港各地之間本不大的距離變得更加能夠被忽視。香港内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異地戀,也沒有天南地北的網友,隻要約好見面,随時都能出發。《寄了一整個春天》中許澄就約人“交收”,《全個世界都有電話》《望月》,還有電視劇《香港愛情故事》當中,也有用社交軟件迅速将二人牽線搭橋的橋段。

...

許澄輕易地在網絡上查到交易對象的身份,來到對方所在的學校旁聽,趁他生日那天送上禮物,結果這種過近的距離引起的卻是愛情幻想的破滅。“為什麼我就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到我?”這種無法發洩的憤怒與失語,共同構成了對于時代的心結。

...

而許澄所在的學校,則是大框架和體制的化身。學校嚴格地檢查學生的衣着,而規定衣着便代表着思想上的限制。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會對體制迷信,體制的權威在這一代學生心目中是很難成立的。他們學會在此之下靈活地鑽漏洞,用盡一切方式保證不被剝奪個人想法與話語權。

學生之間默契十足地傳遞違禁品,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全片最感動的時刻之一,也可證得這樣的生存方式早已成為他們日常的一環。

...

賣内褲是堕落,偷拆快遞也是堕落,堕落的人才能夠互相依偎。結尾的這場雨,已經沒有了買賣之下的凝視與被凝視,而是少女們自己想被人認真看見的期待,是個性不被抹殺,想法不被泯滅的願景。

用道德與否這樣的眼光來看待這部片子沒有意義,不去表達并不代表這種“不道德”就在現實當中不存在。相比于判斷其道不道德,不如思考這種“不道德”背後,究竟隐藏了什麼比道德問題更加值得思考的問題。

...

個人評分: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