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奧神父(Pio of Pietrelcina)是号稱“第二個方濟各”的方濟各會聖痕顯現者,在自己的居室中與惡魔展開了殊死戰鬥。

影片中Pio在日常生活中也始終穿着黑袍。不得不提的是,方濟各會不同于托馬斯阿奎那的多明我會傳統,并不從理性出發去理解神,而是跟随奧古斯丁傳統,從意志與愛入手理解神。換言之,神與人的距離被拉得很遠,因為其顯現自身完全憑借其意志和對我們的愛,而不是理性這種可把握的标準。也即是說,神完全脫離我們的掌握,我們完全靠信仰與愛聯合在修會之中。那麼,該如何面對神隐而不顯、面對世界的戰争和苦難熟視無睹?方濟各會的選擇是用淚水與愛留在他的身邊,并且用模仿聖子在Cross上肉體的受難而與其同靈。

影片中表現的就是神不現身的境況。既然我們完全無法用理性把握他,那麼對于這一境況,同時表現為兩場鬥争。一場是人與神,一場是人與人。這兩場鬥争發源于同一事件,并且兩場鬥争本質上都是“争地盤”。人與神的“争執”中,人應該被完全損毀,在與魔鬼的争鬥中完全給予出肉身,以此提升自己的靈。這表現為畢奧的虔敬和在教堂的淚水。人與人的鬥争中,真正的統領隻能是神,因此任何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秩序(托馬斯主義的,而非方濟各式司各脫主義的)都必須被打破、抛棄。這種人與人主奴秩序的抛棄就體現為馬主義。

在影片中,非暴力的革命最後完全失敗;同樣的,畢奧與惡魔的争鬥中似乎沒有赢得任何主的支持。然而馬失敗了嗎?正如畢奧的淚水是白流的嗎?畢奧擁有了五處聖痕,每天留出兩盎司的血且永不愈合。畫面中,洞穿的手摟住畢奧,而畢奧在光中用帶有聖痕的手撫回的場景,是今年電影中最美的一幕。

影片對鏡頭的處理很有意思,在與惡魔的搏鬥中虛化并且延遲拍攝很有味道,可是在拍攝日常生活時攝影機的抖動不太能看懂。似乎有些無謂。并且兩條線的故事線實在是太無關了,隻能夠起到對比的作用。最後,畢奧的故事比影片所挑選的故事厚重很多。聖徒故事本身重要的并不是實證的事件,而是位格式的。因此這部電影在後一部分做的似乎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