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日,《種地吧》官博發布了一則招新公告,卻引發了滔天巨浪。

當種田文成為現實,從一顆種子到“相信土地的力量”,《種地吧》的成功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批勞動紀實節目的創意來源,特别是“十個勤天”,也早已成為觀衆心頭的“白月光”。

但從後陡門回到現實,“十個勤天”的未來已經不僅僅隻與土地有關,換角風波引起全網争議。

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愛奇藝推出内容極度相似的《燃燒的月亮》,雖然是全女陣容,可幾乎是複刻《種地吧》的設定,但更讓冷眼奇怪的是,借着《種地吧》的噱頭,《燃燒的月亮》本應有很高的讨論度,但目前來看,不論是好評還是差評,這個節目都沒有獲得太多的關注,甚至可以說是“無人問津”的狀态。

那冷眼就先起個頭,理性探讨一下《燃燒的月亮》究竟做的怎麼樣。

...

但從第一期相當破敗和艱難的開局,冷眼就發現它無限接近《種地吧》。

熟悉的大通鋪,但一間房是折斷的、中空的炕頭,連躺人的功能都不具備,另外一間房,炕雖然平整,但上面擺滿了雜物,完全無法正常居住。隔壁的倉庫也是如此,到處都是垃圾和雜物,一看就是節目組直接借過來的,沒有進行任何的改造。

十幾個姑娘穿過大風,搖搖晃晃地走進屋子裡,還沒歇下腳,就開始打掃和整理,因為她們沒有什麼适應的時間,第二天就要喂馬、趕牛,開始操持幾乎陌生的牧場生活。

...

但相似的故事由頭和叙事邏輯也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種地吧》。

一樣是家徒四壁的房子,一樣是急需修整的土地,一樣是雙眼懵懂的年輕小白,一樣是手忙腳亂的開局……隻有全女群體和草原放牧做出了差異點。

而仔細一對比,種植對放牧,土地對草原,勤天對月亮,有網友說《燃燒的月亮》是《種地吧》翻版,當然也毫不意外。

...

但問題是,這些特質與草原放牧有什麼關系呢?

像在話劇院就職的演員,為什麼要抛開已有的穩定和前景而選擇草原放牧?換一種生活方式?看看自己别的可能性?要證明自己?這些答案都不夠具體。

抛開這些大而空的理由,她們為什麼要來到草原,或許隻有作為前職業模特的張歆夢和被裁員的荊唱提到了關鍵。

“已經瘦到了100斤,卻仍舊因為有胸有屁股而不被接受”,“自己去談甲方、跑工地,卻因為反抗‘性騷擾’而被裁員”,被看作是纖細、孱弱、商品化的女性,因為要證明自己,而來到了草原,這才是《燃燒的月亮》最應該挖掘的故事動機。

但可惜的是,節目對這一點蜻蜓點水般地帶過,不夠深入,所以一開始女孩們就缺乏亮點。

...

看起來似乎都是目标,但意義卻完全不同。

《種地吧》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和老天搶時間,和土地作鬥争,有着強烈的“人”的力量,包括後續的種地故事乃至開公司,都是少年們自發為自己而做的事情,土地和他們有聯結,有歸屬感。

而《燃燒的月亮》更像是為别人做嫁衣。

牧場屬于爺爺奶奶,牛羊馬也屬于爺爺奶奶,她們知道自己隻在這裡呆100多天的時間,而她們的努力,将牛羊馬養肥,也隻是為了能更好地賣出去,因此她們像是“義工”,通過幹活換取在草原上的生活,最終還是要離開。

《燃燒的月亮》沒有讓女孩們和草原建立起強有力的聯系,自然也缺少動人的感染力。

...

第二期,女孩們不得不既要忙着放牛和放羊,又要一遍又一遍地撓羊絨完成規定的20斤KPI,甚至又因為經驗不足,急于求成,在抓羊的過程中擠死了幾隻羊,直接導緻女孩們崩潰大哭。

...

節目才進行到第四期,女孩們就肉眼可見地疲憊,也累到沒有功夫說話,而觀衆們在節目中看到的也隻是一遍又一遍地趕牛羊,一遍又一遍地薅羊毛,這份工作的樂趣和女孩們之間的互動,甚至草原的美麗與壯闊,都在過于繁雜的勞動中錯失。

而更糟糕的是,因為女孩們無暇去感受足夠治愈的牧場生活,節目也缺少了“養成與陪伴感”。

對于這類勞動紀實類節目,其實最重要地就是給予觀衆“陪伴感”,讓觀衆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留有一絲思緒放飛在土地或草原,《種地吧》的成功就在于,觀衆們可以看着“十個勤天”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和探索,看到一顆種子長成糧食的過程和興奮,看到從一塊土地到一片商業版圖的想象和未來。

...

另一方面,這些女孩們也讓觀衆“記不住”。

《種地吧》會更強調用具體的事來描繪出少年的性格,比如第一期割水稻的時候趙小童損壞了收割機,節目組就将鏡頭對準了趙小童和收割機師傅之間的沖突和沉默,細緻地呈現出少年敏感、自尊、倔強的樣子,不完美,但卻真實動人。

《燃燒的月亮》卻沒有看到如此勾勒人物的段落,因為節奏趕,所以節目的重點基本放在放牧這件事上,對人物的叙事也是一直在跳,女孩們的言語和行為都是為放牧這件事做解釋和補充,更像是一個“工具人”的角色,我們看不到多少對某個人物記憶深刻的瞬間。

叙事的分散讓觀衆無法把目光聚焦在某一個人身上,人物的特質沒有被挖掘出來,因此到了第四期,觀衆們還是很難将12個女孩逐一分辨出來,自然也感受不到人物本身的魅力。

因此,節目好像一直在“訴苦”,卻給不到觀衆想要的“治愈”,自然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的吸引力。

整體來看,《燃燒的月亮》确實是一檔有野心也有誠意的節目,借草原表達真實有力的女性力量,不矯揉造作,不以美麗掩飾柔弱,特别是在遼闊的草原之上,磅礴與包容的力量與女性相得益彰,生命力尤其張揚。

冷眼也毫不懷疑女孩們的真誠,能夠忍受塌了的炕頭、無處下腳的房間,擁擠着睡在地闆上的逼仄,還有放牧的奔波和疲憊,照顧動物的肮髒和辛苦,對生命的忐忑與負責,本身就是一種堅韌和頑強。

但是冷眼也不得不潑一盆冷水。

珠玉在前,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本就不易,更何況大家心中都早有一種對相似内容不待見的默契,因此《燃燒的月亮》隻是一味的照搬模式和設定絕對無法持續,必須要想出新的故事才行。至少目前看來,冷眼并沒有看到女版《燃燒的月亮》和男版《種地吧》在内核上究竟哪裡不同。

畢竟,沒苦硬吃的套路早已無法洗腦觀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