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7
第一部路易-馬勒,還是太闆正了,不夠驚豔。
視聽是專業化的,劇本過于工整和封閉。不過,亮點在于不僅每個鏡頭中蘊含着不同元素(如聲畫分離)和鏡頭内外的場景張力,叙事也暗含着主線和輔線的張力糾纏。
明線由神學院學校兩個男孩之間的情誼故事展開,在日常的規訓中延展着他們萌動心靈的情趣和秘密。不得不想到《在輪下》一類的“少年基情成長文”,一個敏感天真的男孩和神秘而有才的男孩相遇,從彼此袒露再到被迫分别。
而真正的暗線則是二戰納粹的入侵,對這個再熟悉不過的主題、這段無數次被呈現的曆史,如何予以真實和新穎地再現是個關鍵問題。本片以兒童的平易視角切入,以平靜的叙事步調,從日常過渡到危機-像生活記憶中急促的插曲般,沒有戰火、省去了屠殺的段落。
由于融合了兒童電影的類型,使得本片更貼近于真實生活,也撇去了後來者對曆史先入為主的政治立場。情節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有些類似,均是在法國兒童暧昧和不明确的“前政治”背景下形成的,進而影射出政治的暴力冷酷。
因此,本片遠沒有《無恥混蛋》那樣正邪對立、英雄主義濃厚的大片氣息,也沒有《鋼琴家》、《美麗人生》那樣從受難者視角出發的神話色彩渲染,而類乎于《影子部隊》克制的口吻卻充滿張力。總之,在一衆歐洲二戰片中也算一部佳作。
ps.兩周沒來資料館,像回到家一樣,大銀幕的魅力和吸引力、沉浸的觀影狀态是無可比拟的。
but中間眯了一會。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7.7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7.9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7.8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7.7
選角/表演 7.6
25.8.17小西天
佳片-二戰和青春的類型融合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類型片與《聖弗朗西斯之花》
評分:B7.4中規中矩之作,與早期新現實主義-即便有所延續、并非背離-逐漸分道揚镳。很傳統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虛設的,情節的片面的、缺乏層遞與關聯呼應,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實融貫。(盡管比《黑水仙》這樣的好萊塢版類型片要好些)戲 ...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評分:A-8.3背景、主題與叙事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作為切口-甚至是一個孩子的遭遇-折 ...
評析-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B+7.6簡評:看的第一部羅西裡尼,受到巴贊的直接推薦。中規中矩、有闆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來沒有顯著缺憾,卻難以看到真正的創新。曆史價值不亞于藝術價值。雖然有明顯的劇情和制作,未擺脫情節劇的刻闆程式;但需要承認在其略顯機械的結構編 ...
政治與新浪潮
評分:B7.5,三星半。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關于政治: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