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注定将載入戛納曆史,日前通過無記名投票,德國人艾麗絲·諾布洛赫将在2022年7月1日接替皮埃爾·萊斯庫爾成為戛納電影節下一任主席,任期3年。

從而戛納将迎來第一位女性主席。

...

現年76歲的皮埃爾·萊斯庫爾是在2015年接替吉爾·雅各布成為戛納電影節主席的。艾麗絲·諾布洛赫曾掌舵華納歐洲分部。

随着電影節女主席的誕生,人們更關注本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人選了,此前有消息稱福茂希望是一位女主席。

瑪麗亞·歌迪昂和佩内洛普·克羅茲被提及過。

...

除了評委會主席,影迷們更關注的是主競賽單元,戛納主競賽片單幾乎是每個狂熱影迷每年的選片指南。

因為這兩年的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影響不同,各地導演的拍片進度也受此影響程度也不同。

可能會出現一些傳說中的片子遲遲不見蹤影,也可能會出現多位去年剛有作品入圍的導演今年又有新作加入競争。

...

也因為這個原因,今年戛納主競賽單元的片單讓外界有了更大的預測空間,而随着公布片單日期的臨近,外界的預測也似乎愈加……

戛納電影節将于5月18日-5月28日在法國戛納線下舉行。明天4月14日公布最終入圍片單。

在名單出爐之前,我們來回顧去年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的新片,來自韓國導演郭共達。

...

影片改編自短篇小說《向楊說再見》,講述一對美國夫妻找來了一個機器人助手“楊”,照顧收養的華裔女兒Mika。

豆瓣評分7.3分。

...

繼《寄生蟲》在奧斯卡豔驚四座、《米納裡》斬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之後,《鱿魚遊戲》成為爆款,《彈子球遊戲》亦在近期受到廣泛關注。

近些年來,一股不同于以往偶像劇的韓式力量正在向外輸出,席卷全球。

而去年戛納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的《楊之後》中,導演郭共達通過搭建一種突破國族界限的架構,展現了細膩綿密的軟科幻叙事能力。

...

電影中的家庭設定極其特别,經營着中國茶鋪的白人丈夫傑克和黑人妻子凱拉領養了華裔女兒美香,還有一個機器人楊組成了四口之家。

性質介乎混雜與微妙的平衡間,無法給每位成員輕易歸類。

一次家庭舞蹈大賽之後,楊發生了宕機。在為了填補職責空缺,或是為了女兒依舊有個熟悉的情感依靠和家庭無力負擔新的機器人等衆多原因驅使下,父親試圖尋找修理幫助,但頻頻碰壁,故事由此開始。

...

這個機器人是官方認證的二手産品,使用年代久遠,發生故障似乎也情有可原。如果送到指定點Brothers&Sisters修理大概率“死路一條”。

日久陪伴自然不會讓主人輕易放棄,因為楊不單是形似的載體。

...

所幸,另辟蹊徑行之有效,有賴于機器内存,父親得以戴上類似谷歌眼鏡的設備讀取楊的記憶。

在楊“消逝”之後,傑克以觀衆的身份去看楊的主觀回憶片段。以往家庭的弟弟,神秘友人艾達浮現在傑克眼前時,他在重新認識這位熟悉的“陌生人”。

當哈内克式的媒介控制以溫情的目的展開來時,“暫停”、“播放”變成了流逝的挽回與未知的解讀。

...

誠然,二手産品的預設昭示了你并不是我的唯一,美香不過是他的衆多前世的組成部分。

我是你人生的過客,你于我亦是如此。

楊拿樹木嫁接舉例,來回應妹妹美香關于自己和養父母、生父母關系的疑慮,不自覺已将“嫁接”在不同家庭的自己涵括進去。

...

如此看來,正是使用者自認的唯一性被打破,讓楊的存在感空前強烈——不在場的在場。

他的“前世”有如浩瀚星辰,回憶底色之深仿佛不可捉摸,當以一種宏大宇宙的視覺風格切入時,生之渺小的感慨自然而然生發出來。

可以看到,人員之間的差異不僅是跨族裔膚色的直接顯現,更有人和非人的巨大區别。

...

不同于常規機器人的冰冷外殼,日常生活中的楊帶有了溫度。

但形似終究不是等同,他僅僅是獲得了個如代号般的姓氏稱呼,被當成物,而非人類。

至少外觀上,這種人與機器界限的消弭,使得膚色衍生的身份認同問題愈加明顯。

...

茶葉無序地漂浮在水中迷離遊蕩,樹木空鏡集錦成列的場景,以及和“父子”二人借品茶神談哲思的種種時刻無不動人至深。

比起根源之木同茶葉這兩種最具中國特色的代表性事物的巧妙自然融入,郭共達對非土生性文化的熟稔簡直令人驚歎不已。

與之而來的還有他突破傳統表達圈層的勇氣,由此生成了有别于表現朝韓糾葛的《太極旗飄揚》和反映日據時代的《詞典》的身份新解:全球化框架下的漂泊不定。

《楊之後》裡無依的茶葉,《米納裡》中異國土地上生長的水芹菜,或隐或顯,無根性狀态無處不在。

核是不變的,導演換了個更大的外在,國族的界限被淡化,轉而關注人的生存狀态。

...

回頭看來,從開篇美香邀請他加入家庭合影,親昵地稱呼他為哥哥;到父親在記憶探尋時稱呼他為“我的兒子”,家人們亦是把他視為一條鮮活且真實的生命,為他“尋醫問藥”。

自始至終,楊收獲到的是平等的尊重。

從失去的恐懼到接受“終有離别時”的既定事實時,再見之後,美香一家學會的是如平靜波瀾般的坦然面對。

...

一切均可物化的時代下,《楊之後》反其道而行之,将物人化的行為由此顯得彌足珍貴。

社會高速發展中,人的情感缺失可見一斑。

曾經,《黑鏡》表現了對技術的擔憂;那麼我們更希望,未來擁有《楊之後》般的陽光觸感,技術與人共情的和聲。

...

文:史飛特

公衆号:抛開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