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之旅》誕生了兩年前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的最佳女主角獲獎者。演員麗娜·雷諾如今已97歲高齡,這部電影對她來說應該也是一次意義重大的人生總結。可惜當時的觀影計劃中并沒有這部片子,畢竟電影節觀影,總得考慮時間規劃,精打細算,于是這部電影在我内心一直擱淺至今。

這部電影的劇情十分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一位脾氣暴躁的出租車司機,在送一位健談的九旬老人去養老院的路上,逐漸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這類“汽車叙事”在先前其實已經有過不少案例,最為出名的要數《為黛西小姐開車》和《綠皮書》,重點都放在叙事乘客與司機之間形成意外情感紐帶,成為彼此人生中的一部分。
在汪民安的《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有提到,在乘客眼中,出租車司機其實隻是汽車發動機的一部分。乘客在車中會将所有的秘密、隐私和陰謀和盤托出,進行各種任性的表達,而不顧及司機的存在。司機既是車的主人,也不是車的主人,既是駕駛者,同時又是局外人。不過,這些秘密最終都是整座城市的秘密之一,對于司機,這些秘密并不會長存于心,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新的秘密所掩埋。

或許可以這麼說,出租車是一個流動的“非地點”(non-place)。它隻是一個人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的方式,乘客與出租車司機本就不會建立什麼聯系,有的彼此之間還會建立一層屏障互相隔絕。出租車的誕生就是出于實用目的,它是沒有曆史的,可随時替換,不會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乘客在其中不會有身份認同,任何人坐出租車都要給錢,而且乘客不會在其中留下痕迹,隻是匆匆過客。影片開頭第一幕便以此奠定基調,一個乘客在車内打電話聊工作,聊解雇,絲毫不顧及司機的存在。
也正因為如此,乘客才能在這種孤獨當中感到安心感,試想若有任何一方打破這種“非地點”的特質,在社會上會産生多大的負面反響。
但這類“汽車叙事”電影反而會鼓勵本不相幹的兩個人在汽車當中建立聯系。影片的大部分情節發生在半天之内,跨越整個巴黎,兩人不斷經過Madeleine昔日生活過的舊區。乘客Madeleine主動為司機Charles分享私人史,從二戰到越南戰争,再到20世紀70年代的女性主義運動,她的人生仿佛是一面映照時代變遷的鏡子。

從時間上來看,出租車司機會打表計價,規劃每趟行程的路線,若這趟超時又會影響下一趟的收入。家庭經濟負擔也很重,看着生活成本上漲,自己也需要不斷加速适應這個社會。汽車,就是Charles生活節奏的體現。汽車實在是太快了,快到司機根本沒有閑暇停下來觀望經過的一切,目之所及隻有眼前的那輛車,若前方太慢,便會對它鳴笛,對它豎中指,因為慢下來這件事是加速社會的罪過。

同時,汽車也是一個封閉的空間,自給自足,呆在車内就如同在家中,内部的特殊性獨立于整個社會。對于Charles來說,汽車給予他一定的自主性,不用聽老闆指揮,但也是牢籠,工作時間産生了生命一直在循環的錯覺。他想離開,卻迫于生活壓力隻能獨自默默忍耐前行。
對于行将走到盡頭的Madeleine來說,時間已經不再重要了。與其像《遺願清單》那般,在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盡可能體驗人生的一切,倒不如就活在當下,望着眼前的城市,關上燈,而後沉沉睡去。

或許Madeleine曾經坐過十幾年牢的經曆,造就了她能夠慢下來體會世界的能力。進養老院相當于進牢籠,她卻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正身陷牢籠的Charles走出去,資助他讓他與家人一起旅遊。這種代際交接的儀式感,是十分感人的。
從空間上來看,出租車司機每天都在體會和觀察城市的地理意義,可以說他們是城市地圖的繪制者,感受着城市肌理的緩慢變遷,城市的速度與節奏。出租車司機目睹了變化的結果,目睹了變化本身。但對于城市人來說,他們隻會突然驚訝地發現,一棟高大樓房不知什麼時候在城市聳立,亦不知曾經熟知的某個标志性建築,在何時早已銷聲匿迹。

Charles和Madeleine之間就屬于這一層關系。Charles用記憶譜寫城市地理,而Madeleine眼中的城市,隻存在于自己眼中。這段出租車之行猶如走馬燈,但所到之處皆已改頭換面,記憶失去落腳點,這也是這個社會讓許多人迷茫的原因之一。
正因為這種為記憶賦予了些許朦胧感的舉措,導緻對Madeleine往日的重現差強人意,把本有想象空間的畫面都給具像化了,神秘感盡失。莫不如讓麗娜·雷諾講完全程,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懷舊的形式,失去這個部分可能會削減整部影片的商業屬性,但情感的飽滿度絕對會更加動人。

不過巴黎的這些街道,并沒有承載Madeleine任何美好的回憶,重現的皆是與愛人分别、被丈夫家暴、入獄、兒子在越南喪生等悲傷往事。有人會将過去浪漫化,視其為“失落的樂園”,但現實中的場所始終充滿複雜性、矛盾與缺陷。
回顧她的一生,其實經曆了一段女性線性進步的曆史。曾經女性工作需要丈夫許可,投入女性主義工作後,如今女性已能夠在社會上更多元化地立足。

那為什麼還是會有點舍不得過去呢?一方面是因為現在湧入生活的事情太多,我們已經喪失了對于進步的感知能力。(而非進步觀堕落之類的結果)并且,盡管這些場所并不完美,但當它們因城市化、全球化或人口流動而消失時,人們卻往往難以找到可以替代的歸屬之地,這股失望是很難被彌補的。
在這個加速社會,若想重新拾回一些對于生活的掌控力,公認的辦法大概隻有旅行了吧。
Go on a trip. Away. Very far.
Take a camera with you to make mem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