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伴侶》成為了我第一部看的2025年上映的電影。先前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很高,因為在外國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口碑,并且以驚悚元素作為噱頭,很好地迎合了恐怖片愛好者的想象。
隻不過實際看完之後,還是覺得哪裡不夠盡興,雖然類型元素上的表達相當紮實,調動了大量相關的元素去強化趣味性,可是叙事邏輯、角色塑造和主題深化還是隻停留在了最淺層的表面,相較于同類型電影沒有太多更具穿透力的挖掘。

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在一個半科幻的年代,機器人可以自由定制,并且迎合人類的各種需要和想象。在類型混搭上的表現是出色的,不僅有浪漫喜劇的元素,同時還加入了驚悚片與科幻片的處理手法,幾種風格在影片當中相互交錯,并且叙事重點不斷轉換,在調動觀衆情緒的同時還保證了相當程度的新鮮感。
《完美伴侶》全片的主色調是粉色,這一視覺元素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兩年前的電影《芭比》。兩者在主題上具有一定的呼應性,盡管所處的叙事語境截然不同,但都涉及商品化女性形象的讨論。

在《芭比》中,芭比是供女孩把玩的玩具,背後更是承載着巨大的商業價值。她作為被設計出來的理想女性形象,并不需要擁有獨立思想,唯一的任務是滿足客戶的幻想,讓她們在芭比的世界觀中體驗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幸福。當然,肯的存在也是如此,他與芭比做配,其實也是為了滿足客戶對于愛情的想象。然而,這種幸福本質上是由商業邏輯構建的,是一種對女性主體性的規訓。芭比既是消費品,也是文化符号,她的價值由市場決定,而非自身定義。
與之相比,《完美伴侶》中的仿生人可以被視為芭比的科技變體,隻不過這一次,主要目标客戶變成了男性。仿生人,無論男女,同樣作為一種物存在,他們的身體、性格乃至情感都是通過參數調控而得來,完全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塑造。這客戶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扮演上帝,賦予仿生人“個性”,卻始終未曾賦予他們真正的主體性,他們所做的選擇,都是背後操作過的結果。
然而,與芭比不同,仿生人的核心功能更加直接且功利化。她們的主要存在目的并非提供“幻想中的幸福”,而是滿足男性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即性與欲望。這一差異或許揭示了男性與女性在消費觀念和文化建構上的根本分野,如果說芭比代表的是一種對于完美女性形象的塑造與規訓,那麼仿生人則象征着技術進步下對于女性徹底工具化的終極呈現。

故事采用了典型的“林中小屋”模式,簡單來說一群人前往偏遠的郊外度假,結果遇到了連環殺人案。這一設定在驚悚片中極為常見,并已成為一種類型片的固定範式。郊外的廣闊使得影片得以展開大規模的追逐戲,且它的偏僻意味着警方難以及時介入,受害者被置于一種封閉且無助的境地,從而進一步強化恐怖氛圍。除了《林中小屋》之外,比較老舊的如《德州電鋸殺人狂》《鬼玩人》,近幾年的《X》《非禮勿言》,幾乎采用的都是這種路子。
不過《完美伴侶》比較不同的是,故事時間多發生在白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驚悚氛圍,使得影片擺脫了傳統恐怖電影依賴的陰森、幽閉空間,轉而采用更加明亮、開放的視覺風格。其中還加入了大量的喜劇元素,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調和了探讨人工智能話題的嚴肅性,避免了較為沉重的基調。

《完美伴侶》的核心主題與索菲·撒切爾的上一部作品《異教徒》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圍繞着“控制”展開,探讨男性暴力與權力操控的關系。影片最受讨論的部分,也是最具象征意義的場景出現在結尾處。即便Iris獲得了完全自主權,Josh還是能夠用身體上的先天優勢控制Iris并獲得話語權。控制方式從較為科幻的技術工具的外在施加,重新回到了傳統意義上的更為直接的身體掌控,即便破除了技術的魔咒,還是難以在男性/人類的體系當中得到生存空間。

然而,在仿生人亦或是女性覺醒這方面的設計,漏洞其實是比較明顯的。Iris拿到了可以控制自身參數的手機,将智力調到了百分之百,本以為她會變成“超人”,用高于所有人的智慧去躲避這場robot hunting,結果她的行為模式跟原來并沒有太大的差别,高智商沒有産生任何實質性的思維突破。甚至到了最後,她掌握了武器,依舊驚覺男性對她的控制已被内化,她無法對他進行任何形式的反擊,因為情感依戀的内在作用力十分強大。

Iris上一秒還無法擺脫Josh的控制,臨死前終于想通,撿起身邊的武器殺掉Josh,獲得解脫。這種設定其實顯得全片所想要去宣稱的女性意識顯得極為脆弱,她的自我認知與情感體系仍然建立在Josh之上,仿佛隻要女性不再愛上男性,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此外,Iris的身份構造也充滿悖論。她的出生記憶停留在一段被人工植入的記憶之中,即二人與Josh在商場邂逅的情節。這意味着,她的生命缺乏真正的“前史”,沒有成長的過程,也沒有自我塑造的可能性。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她作為一個被創造出來的仿生人,殺掉了客戶/主人之後,坦蕩地接受了新的身份,開始新一輪的生活,試圖去探索從未有過的自由。
可是,Iris卻從未對自身的存在本質産生任何質疑或追問。她隻是簡單地接受了自己的“一無所有”,既沒有進一步思考自身的主體性問題,也未曾對自身的處境提出任何挑戰。更何況,影片并未深入探讨機器生命的倫理困境,甚至連最基本的道德議題都被忽略。這種缺乏哲學深度、空洞卻表面的爽感,将一切複雜的可能性扁平化,提供即時滿足,或許正是當下流行文化所需要去迎合的觀賞體驗。
在這樣的叙事框架下,所謂的“覺醒”更像是一種經過計算的情感刺激,而非對女性、對仿生人存在本質的真正探讨。

個人評分: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