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3北影節day6/10
A-8.6/10,二刷減0.1星,和導演見面人生願望-1又+1
應該是曾看的第一部藝術電影,對我的改變和影響十分深遠。(大概?)兩年多前一刷,列進top10,今年在感冒時又聽過一遍,這一次算二點五刷。這期間更多了解了尼采,也接觸了更多電影。 ps.要補其他貝拉塔爾

抱着朝聖的心态而來,今天還有沒有堅實沉重的東西?初看時艱澀漫長的體驗和震撼餘韻刻在骨子裡,二刷觀感算不上雷霆萬鈞,但不覺冗長沉悶,不知道理解是深了還是淺了。感觸沒有印象中那麼深刻了,可能是看的電影多了,理論的知識多了…
曾經以為這部電影是最現實的,可再看發現确實形式主義的極緻,是對生活的提純-那粗粝的内核。或許相比塔等人,有點刻意和不自然,雖然同樣充滿了自然的元素,但塔爾片中的象征性大于隐喻,還有黑白、重複的bgm、極為嚴格的場面調度、封閉的景框…
這次依舊不想過度分析,用尼采為其作注或許本末倒置?再次炒個冷飯,引用下老塔的話。“而吊詭之處在于,創作越完美,就越少引發聯想。完美即獨一無二。或者說,能引發無窮的聯想。其實這是一碼事。”“象征隻有在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意義上,通過隐秘的(祭神與巫術)言說,表達出暗示與語詞表層無法傳達的内涵時,才是真正的象征。它有多個面孔、多重意義,永遠潛藏在最深處。它有如晶體,構造有序。它甚至如同某種單細胞生物,有别于複合的,可隐喻、諷喻、比喻……象征無法言說,不可解釋,面對它的整體感,我們隻會覺得無助。”
關于重複的主題,當然可以大書特書,我不想再過多引用德勒茲-差異與重複,所以引用下塔爾問答中的話,在看似重複的日子中,我們走向衰老和死亡。
看這部電影總會想起我遙遠的家鄉-新疆,那是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邊緣,無論是普遍意義上還是對我而言。
帕特森可能對此有所借鑒,聖經創世記的結構,将日常瑣事濃縮在一周裡。驢子巴特薩和本片或許也是異曲同工?更讓人容易想到讓娜迪爾曼,充滿瑣碎的生活細節和重複的動作。
下面都是無關閑談:
現場座無虛席,安靜肅穆,中途有個别人陸續離場。問答過程較長但意義不大。

排了兩個小時的隊才簽到名,本來準備了本子和雕刻時光的書,誰知道稀裡糊塗就在票上簽了。塔爾說了句can you see my hand?我也不再強求。出場是已是午夜,既失望又充滿力量。
一次會面、一次交談、一個簽名、一個印記真的有意義嗎?還是被不必要地賦予了太多意義?真正有價值的對話隻能建立于平等友好親密的基礎上,師生關系可能都不足。而且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早已被刻入作品,作者難道不是已經死去?話語解釋難道不是蒼白無力?真正對我有影響的也隻能是我的體驗。真正對世界和人類連結有益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最深的東西表達出來,用作品說話,上帝自會親臨!隻有在精神的領域才有絕對的自由和平等。
到處都有沖突、肮髒和不測,對誰也不必理想化,最終還是憑靠自己-甚至不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能力和作品。還是堅定走自己的路吧,沒有人能為你抉擇或鋪路,而話語權和其他權利都要建立在你的成功基礎之上,而當你已經成功時那些大師要麼過世要麼已不重要…若真要向偉大的靈魂學習,大可以閱讀、觀影,把其他世俗和物質的念頭都放下吧,如果你的信念足夠堅定和專一。最後也是最好的可能,不要想着占有-而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