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弧慢球-簡評
C+6.5,兩星半。
沒想到是這麼一貫和純粹的“運動電影”-反倒是對傳統運動類型電影的一種否定和超越。

不可否認,觀感極為平淡。
不僅無法理解美國/運動文化(當然我尊重),更無法理解這項運動本身。對于不理解規則的人來說,無論參與性還是觀賞性、互動性或趣味性都幾乎為零,單一重複枯燥,漫長而寡淡。同樣無法理解這部電影,受不了聽一堆肥碩粗野的老白男插科打诨,而在絮叨瑣碎的台詞中隐含的主題也較為隐晦。很少遇到從内容到主題都完全不合胃口的電影,當然形式上并不虛假做作、并不矯飾煽情,不令人反感。

看了一些評論,無非是針對電影中對時空和群像處理的見解。電影記載了固定場地下的一日時間,而群像中人人平等、相互作用。

内容方面隻對于“暮色漸終”氛圍别有感觸,當大家不再有耐心與激情去投入到比賽,還有人獨自堅守在業已衰頹和式微的場地,用熱情揮灑在黑夜。如果有在熄燈後的足球場踢過球,最後大家四散離場經曆的人或許更有共鳴。
而作為圈外人能夠成功理解的方式似乎是将劇中的棒球換為其他興趣。于我來說則是電影-當然也可以是乒乓球,雖然文化環境完全不同,但我和導演一樣經曆了這種落寞與無奈。
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上看,則是描繪了個人在社會/社群的轉型期裡所經受的滄桑,這種懷舊情緒或許在美國相對普遍,但由于個人經曆難免有隔閡,因此我也同樣無法愛上Midwest emo。
總之,這無疑是一部在選材上相對小衆和私人化的電影,應當尊重這樣能對自己的生活回憶和生活環境忠誠地作出寫實性地描述和評估。
此外,通過稀疏平常的結尾留白和松散的情節構成,打破了“運動類型片”的種種沉疴桎梏-如勵志、神話情結和對高潮、上揚結局的預期,重新從生活經驗出發制作電影的真實,這樣的精神無疑值得肯定。
ps.
懷斯曼沒出演,參與了配音。
一半以上是職業棒球手,絕大多數台詞是寫好的。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不會苛責其作品的完成度和藝術價值是否還不到位,除了好奇于現場拍攝和同演員協作的具體細節,更好奇是怎樣的經濟模式使得這樣的電影可以完成并且持續拍攝。
還沒看過《不散》,要補下。
映後,又是鬼王瑤。
維度 ★(1-10) 級别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5.5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6.9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7.1
25.8.2小西天 映後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