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組織的第一周校内觀影團放映影片為三宅唱導演今年的新片:《黎明的一切》,本期很高興邀請到了三位觀影團的嘉賓,同樣也是影視專業的大學同學們,來共同聊聊關于《黎明的一切》。

【歡迎在“小宇宙”“喜馬拉雅”《電影壹号文件》中收聽本期播客節目】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衆号“電影貳号文件”,歡迎關注】

...

主持:

齊馬不很藍

嘉賓:

黑海:“不搞電影搞抽象”

李佳輝:“我知道我不知道”

殷林褀:“昨日之深淵,今日之淺談”

PART ONE
【關于電影的評分】——它就像一個個碎片,把玻璃拼在你的面前,用恬靜的叙事方式将宇宙,将人類命運關系的命題浪漫化的擡高到了哲學和文學的高度。

3.5星

“它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它是一個反商業,反類型,反題材的東西,這種這種議題是很大衆化的,是一個我們平常生活中随處可見的議題,是一部很真摯的作品,是導演個人很真誠的流露。

人物關系間的這種暧昧是在影片中帶有一種文化符号的。每個人相對獨立,但每個人又互相聯系,有自己的真實。但是同時也是這個片子所表現的,它一定會犧牲很多大衆口味,更加注重作者的個人表達。”

...

3星

“從劇本上來說,就像是看了一本小說,從第一章到第十章,按順序的給他工工整整地拍下來了。這個小說是沒有什麼故事性的,像是一個記錄性的感覺,而剪輯手法也是每段每段很碎的一個生活碎片。這種帶給我兩個感受——一種感受就是讓我無法沉浸在這個他的故事當中,但反而讓我站在了一種上帝視角一樣。第二就是影片的工整,故事性很弱,但我也比較欣賞這種反好萊塢式的這種叙事。”

4.5星

“會讓我想回味,看第二遍的片子。我個人很喜歡的一種電影風格,類似于《海邊的曼徹斯特》這樣類型的一部影片。差的那0.5主要是我沒有和這部影片的一個共情。這部片子并不是想說這兩個人怎麼樣,而是想說這個社會。星象儀的設置非常好,我很喜歡這段設定,它更多的像是一種審視自身,對于社會,對于宇宙你自身的位置的審視,然後自身救贖。”

PART TWO
【關于片名】——《長夜盡頭的微光》vs《黎明的一切》

“我更喜歡《黎明的一切》,《長夜盡頭的微光》給人有黑暗吞噬掉希望的前兆,進入到末期階段。但這樣的感覺其實并不符合電影的整體基調,片子最後的結局是上揚的。生活還會繼續,我們還會存在,但是你怎麼處理?它是個未知的。”

...

“我更喜歡《長夜盡頭的微光》,它更符合我對看完這篇影片的整體感受——無力感。孤獨的,漫長的,無力的,但又是優美的。無力中的掙紮與希望,經曆過長夜才能感受到希望。”

PART THREE
印象最深的畫面or鏡頭】——電影語言:給予你足夠的想象空間

“人物設定,這個片子裡的所有人物是很鮮活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一定是有伴随着他的一種人物聯系,一種關系而存在的。導演為了讓這個東西看起來更加真摯,更加細膩,更加生活化。他把這個人物安排的是豐滿的,而不是說像賣座藝術片,他的人物是很很影視化的,就是它很薄。”

“男主在的地方會光效,會勾起我本身的一種觸動,導演是把這種甯靜,祥和,靜谧的東西體現出來了。”

...

“第一個是細節的生活化的描寫,女主買面包等場景,給人真實感。其次是每個空鏡頭下劃過的電車,有時候像畫面右邊跑有時候向左,我覺得他可能是想說一個周期性的問題——習慣,男主與女主人生軌迹中的一個周期性。每一個小點給我的觸動是比單一場景更多的。”

...

“虛假星空的場景——頭輕腳重的感覺。這個片子,它前面所有的片段都是在一種鋪墊,直到最後一刻可能才有一種爆發。在整個觀影過程當中,我幾乎都沒有太大感觸,就直到最後在一片人為的星空之下,那個場景之下,然後去思考了一些人類情感與這個白天黑夜與黎明夜晚之間那些關系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巧妙的點,如果他的設定是真實的星空,比如說把這幫人去拉到了一個真實的星空之下去拍,那我反而會覺得很造作,但好就好在導演最終還是把這場煽情戲拉回現實,他最終是告訴我們,是一個人為的,一個虛假的情況下去做了這麼一個意向。這種強大的割裂感就一下子可以把現實中的人類的真實狀态和虛假的星空對比起來對。産生更大的一種落寞感,一種距離感,還有一種孤獨感。這部電影它其實它并沒有給出所謂答案,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什麼樣的,親戚之間的關系什麼樣的,一旦畫等号或怎麼樣,他其實也沒給出這種答案,它其實更多的是呈現一種微妙的狀态。”

...

“整個影片的結構和表達方式。就相當于要拍一個瓶子,三宅唱導演他會把瓶子像拼圖一樣給你拼出來,他很尊重觀衆,不會告訴觀衆說我告訴你是什麼就是什麼,同時也很尊重這類群體,給我一種整體的真實感。我很喜歡這種客觀的呈現,而不是主觀的強加思想給你,這與觀衆不一樣的互動的一種方式我很喜歡。”

“片子的節奏,像是一首歌一樣。從開場到人生的進入,再到橋與副歌,導演對于劇本的把控非常厲害。這部片子在每一場戲中都能看到很多導演設置的細節。就比如說男主,他隻要在家,他就在收拾房間,甚至會忘記接電話。他每天都在幹自己的事情——這就是很心酸,因為他沒有辦法出名,他沒有辦法在外面吃飯,沒有辦法坐電車,隻能自己孤獨地回家。這些地方其實是我們看不到的,但導演在前期工作中對于人物形象的拿捏,是我非常喜歡的點。”

...

“導演選用PMS和這個恐慌症這兩個人。按理常理來說是其他導演會着重去描述這個病症和這病症帶來的痛苦,把這個東西會更加立體化。但是三宅唱的處理方式是有點平淡的,是比較很克制,他很平靜的叙述這樣過程,他不僅把這兩個病症體現出來了,還體現出來當代年輕人在日本社會的壓力,而且體現了比方說中老年人,在這個日本社會壓力。他是把這樣的關系展現容會貫通的很好,就他不僅僅隻是在傳達這兩個病症的人。借用疾病之手,通過各種的典型例子,把其他東西展現出來了,給人很平衡的感覺。”

...

PART SIX
【影片的争議——台詞表達與配樂/故事性與叙述性】

“全片隻有一個配樂,大量重複運用配樂我個人是很不舒服的。配樂作為電影當中最投機的一種去拉近觀衆情緒距離的這麼一個方式。還是需要比較巧妙的運用。片中有很多沒必要的一些情緒渲染的點都運用了配樂。給人一種導演想強行拉高情緒的感覺,告訴你這個地方你就必須要要煽情一下,或者要情緒,要思考一下之類的,會有這樣一種被控制的感覺。”

“我覺得這個配樂的妙處和這個影片的節奏一樣很平,而且我覺得他沒有用配樂來煽情。他的配樂可以說是與畫面相匹配。”

“雖然我們現在是學生,但同樣也作為一個青年電影人,我們在拍一個片子或看一個片子的時候,一定要帶有自己的這種個人的思考,前輩們是怎麼做的,那我們該怎麼做,以後我們要怎麼去發展,去做好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片子,這是一個流動的過程。”

“關于故事性薄弱的一個問題,他對我的觸動性沒那麼強,我也必須承認關于宇宙意象這種傳遞的過程導演的表述不夠有力,但是這種寡淡的,散文性的表達正是導演想要的感覺。這是導演想要凸顯的從個體到群體的一種黯淡的渺小,這本身就是無力的。”

...

“創作方面的收獲,因為這是小說改編,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國家都有非常非常多的小說改編電影,當然真正好的其實就那幾個,這部我覺得算是中上,因為我沒有看過原版的小說,但是他這個表達方式和最後傳遞的價值觀。對我來說是我覺得可以接受的。所以就是在劇本創作上,對于一個人物的把握,真的是需要好好的去打磨的。”

...

“會讓我更大膽的創作,因為這部影片的表達非常私人,那也會給我一種那不妨自己的創作也更大膽一點的感覺。”

我們需要像三宅唱這樣的導演出現,也需要這樣的電影出現在影視産業當中,這樣的實驗性與探索欲或是創作理念,是值得我們去尊重與實踐的。

編輯:魚魚,齊馬不很藍